運輸車剛卸完第三批建材,趙宇的消息就到了。
“係統運行72小時,客戶反饋入口訪問量1.2萬,平均響應時間1小時38分,解決率95.3,滿意度4.9。”
陸軒看完,把手機輕輕放在桌上。屏幕還亮著,數據圖表清晰,沒有修飾,全是實打實的數字。他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林娜站在門口,手裡拿著打印好的日報。“兩家本地媒體已經進了工地,正在拍公示牌。其中一個記者問,能不能看工單處理記錄。”
“讓他們看。”陸軒說,“打開後台,全程可查。叫第一位解決問題的客戶過來,讓他自己講。”
林娜轉身去安排。走廊上傳來腳步聲,馬亮跟上來,低聲說:“宏遠收了三個自媒體賬號,開始發‘樊星閣作秀’的稿子,標題都差不多——‘兩小時響應是擺拍’‘施工直播請的群演’。”
陸軒站起身,走到窗前。工地上的新公示牌已經立起,底座水泥還沒乾透,幾隻麻雀在上麵跳了兩下又飛走。他看著那塊牌子,上麵寫著:“客戶問題,兩小時響應,24小時解決,超時自動升級。”
“讓他們發。”他說,“我們不回應,隻做事。他們越說假,越有人想查真。”
馬亮點頭,正要走,陸軒又開口:“等記者走的時候,把客戶回訪視頻剪一段給他們。不要配音,不要字幕,就原片。”
“明白。”
不到兩小時,本地民生頻道的公眾號推了一條圖文報道,標題是《這個工地,客戶能查到每一塊磚的去向》。配圖是業主在手機上操作app,頁麵顯示“問題已分配至工程部張工,預計1小時內到場”。閱讀量半小時破五萬。
張濤走進辦公室時,正看見陸軒在看這條推送。“宏遠坐不住了。”他說,“剛放出一批低價房,說是‘感恩回饋’,戶型全是去年滯銷的邊角料,交付時間寫的是‘預計’,沒具體日期。”
陸軒盯著屏幕,“想用價格攪渾水?”
“就是這意思。”張濤坐下來,“銷售說,已經有客戶在比價了。”
“比吧。”陸軒起身,“他們賣的是房子,我們賣的是信任。價格戰打不垮體係,隻會暴露他們的虛弱。”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三快一穩”旁邊寫下:“服務白皮書”。
“做三件事。”他說,“第一,把過去三天所有客戶問題處理記錄整理成冊,附視頻證據,公開下載。第二,施工節點對比圖做出來,我們和宏遠同期項目的進度擺在一起。第三,供應鏈溯源記錄全部公示,從水泥廠到鋼筋批次,一個不落。”
張濤笑了:“他們還在遮遮掩掩,我們直接掀開鍋蓋。”
“不是掀鍋蓋。”陸軒說,“是讓他們看看,什麼叫真材實料。”
林娜很快組織團隊開始製作。不到四小時,《樊星閣服務白皮書》第一版上線官網。首頁是滾動播放的客戶回訪視頻:一位老太太指著牆上的裂縫,工程人員兩小時趕到,當場修補,第二天送來補償禮品。評論區開始有人刷:“這才是開發商該有的樣子。”
孫明拿著平板走進來,臉色有點緊。“宏遠剛開發布會,說他們也要升級服務,承諾‘客戶問題48小時內響應’。”
陸軒沒抬頭,“他們人力結構撐不起這個承諾。運營成本要漲三成以上,現在利潤才多少?”
“可輿論上,他們占了‘跟進者’的位置。”孫明說,“萬一被說成是我們抄他們呢?”
陸軒終於抬頭,“我們不爭誰先誰後。他們說48小時,我們就放‘今日服務實錄’。”
“什麼?”
“在官網首頁加一欄,實時播放當天客戶問題從提交到解決的全過程。不剪輯,不暫停,24小時滾動。”
張濤愣了兩秒,猛地笑出聲:“他們開完發布會,發現我們已經在直播第三十七個工單處理了?”
“對。”陸軒說,“他們還在畫餅,我們已經在吃飯。”
技術組立刻行動。當晚八點,“今日服務實錄”上線。第一段視頻是客戶反映地磚空鼓,係統自動分配工單,工程師接單、到場、檢測、修複,全程三小時二十七分鐘。觀看人數迅速突破八千。
趙宇發來消息:“ai預警模塊也上線了,自動分析高頻問題,今天發現‘陽台防水’投訴有上升趨勢,係統已推送優化建議給施工隊。”
陸軒回:“繼續保持迭代速度。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快,是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