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軒的手指還停在白板上,指尖壓著“突破”二字的末筆,指節泛白。窗外工地的吊車正緩緩放下鋼梁,對講機裡傳來調度員的指令聲,節奏平穩。他沒有動,目光落在趙宇剛剛遞來的數據報告上,第一頁寫著:試點項目運行第二十二天,施工效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五,誤差歸零。
“昨晚泵車預警,是係統第一次實戰攔截。”趙宇站在桌邊,聲音不大,但每個字都清晰,“提前兩小時發現液壓異常,維修組介入,沒耽誤一小時進度。數據已經同步到後台,可追溯。”
陸軒終於收回手,拿起報告翻到第二頁。林娜的管理試點記錄緊隨其後——業主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針對一項非必要品牌替換提案,七名代表中有五人反對,最終決議否決。這是樊星閣曆史上第一次由客戶直接叫停材料變更。
“有人支持?”陸軒問。
“不止。”林娜點頭,“有位業主說,以前覺得快就是好,現在明白,透明才是底線。他們要的不是速度,是安心。”
張濤坐在角落,手裡捏著預算表,眉頭沒鬆:“效率是上去了,但設備投入、係統維護、人員培訓,三個月追加支出將近八百萬。其他項目現金流會吃緊。”
“吃緊,不是斷。”陸軒把報告放下,“宏遠上個月招標,報價比我們高百分之十七。他們拚的是人頭,我們拚的是係統。差的不是錢,是代差。”
李剛靠在門邊,一直沒說話,這時開口:“兄弟們不是不願改,是怕跟不上。新流程要記的東西太多,有人連傳感器編號都背不下來。”
“不是讓他們背。”陸軒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是讓係統替他們記。人不用再盯流程,盯結果就行。錯的,係統報警;對的,自動歸檔。我們要的不是更快的工人,是更聰明的工地。”
他點開一段視頻——是試點項目c3區的實時監控畫麵,混凝土澆築過程中,ai係統自動標記出一處鋼筋間距偏差,預警彈窗跳出,現場負責人三分鐘內到場調整。
“這叫預防。”陸軒說,“不是等出了事再補,是事前就攔住。以前我們靠經驗,現在靠數據。以前靠人盯人,現在靠係統盯係統。”
馬亮這時遞上一份日誌:“過去七天,係統共觸發預警十二次,全部處理閉環。對手那邊,宏遠臨時指揮中心仍有人員進出,但沒發起新輿論攻勢。他們在看。”
“看我們在做什麼。”陸軒接過日誌,翻了兩頁,“他們以為我們在應對,其實我們在換規則。”
他轉身走向白板,拿起筆,在中央畫出一條橫線,從左到右標出三個點。
“第一階段,抗壓生存。”他寫下,“我們被圍,被斷供,被造謠,但我們沒倒。”
筆尖向右劃出第二段。
“第二階段,破局反擊。我們直播施工,公開數據,把暗戰變明戰,把謠言碾碎在事實麵前。”
最後一段,筆跡沉穩。
“第三階段,定義規則。我們不再回應誰,我們自己出題。彆人學我們怎麼活下來,我們已經在想怎麼贏下去。”
白板上三個階段清晰排列,最後一段被重重圈出。
“現在,我們站在這兒。”陸軒指了指第三階段,“不是靠運氣,不是靠硬扛,是靠創新。不是為了應對誰,是為了甩開所有人。”
指揮棚內安靜下來。趙宇低頭看著自己的筆記本,上麵記滿了技術參數和優化建議。林娜的手指輕輕敲著桌麵,她在想下一階段如何擴大業主參與權限。張濤翻著預算表,眉頭依舊,但筆尖已經開始勾畫資源調配方案。
李剛走到桌前,拿起一份新流程手冊翻了翻,忽然問:“擴大試點,要多少人?”
“每個項目組抽調兩名骨乾,組成雙軌推進組。”陸軒說,“趙宇牽頭技術線,林娜負責管理線,張濤協調資源,李剛負責一線落地。馬亮繼續盯外部動向,但任務升級——不隻是看他們在做什麼,要看他們下一步會做什麼。”
“係統能預測?”馬亮問。
“不能。”陸軒搖頭,“但人能。數據多了,模式就出來了。他們每次出手前都有征兆,隻是以前我們顧不上看。現在,我們要看得比他們想得還遠。”
趙宇抬起頭:“技術線這邊,下一步是接入施工機械的全生命周期數據。每台設備的使用頻率、故障周期、能耗曲線,全部建模。ai可以預判什麼時候該保養,什麼時候該更換,甚至能推薦最優作業組合。”
“能做到?”張濤問。
“已經跑通模型。”趙宇說,“實測誤差小於百分之三。”
林娜接話:“管理線這邊,我建議把業主委員會的否決權寫入合同條款。不是臨時機製,是製度保障。材料變更、工期調整、工藝替換,必須經委員會投票通過。”
“法律風險?”張濤皺眉。
“風險可控。”林娜說,“我們提供完整溯源鏈和成本分析,業主不是亂否,是基於數據決策。反而能減少後期糾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軒聽著,沒打斷。等她說完,他走到窗前,望著工地上正在安裝傳感器的施工隊。一輛運輸車緩緩駛入,車身上印著備用供應商的標識,車鬥裡整齊碼放著新型防水材料,每卷都貼著二維碼。
“他們以為我們在搞試點。”陸軒背對著眾人,聲音不高,但清晰傳入每個人耳中,“但我們搞的是未來。”
他轉過身,拿起對講機:“通知c3區現場,十分鐘後,我下去看新一批傳感器安裝進度。”
李剛立刻抓起外套:“我陪你去。”
“不用。”陸軒把對講機遞給他,“你留下,召集一線隊長開會。把新流程手冊發下去,明天開始,所有項目組必須接入監控係統。不適應的,現在提出來;不執行的,換人。”
李剛頓了一下,接過對講機,點頭。
陸軒走向門口,腳步沉穩。手搭上門把時,他停下。
“從今天起,‘樊星閣標準’不再是我們的標準。”他回頭,目光掃過棚內每一個人,“它是行業的標準。誰跟不上,就淘汰。”
門被拉開,外麵的陽光照進來,映在他半邊臉上。他一步跨出,身影消失在光裡。
棚內沒人說話。趙宇翻開技術手冊最後一頁,上麵寫著一行小字:係統自學習模塊已激活,預測準確率每日提升0.7。
林娜打開電腦,開始起草《樊星閣創新白皮書》初稿,標題欄隻打了兩個字:規則。
張濤在預算表上劃出一條紅線,標注“優先保障雙軌投入”。
李剛按下對講機通話鍵,聲音乾脆:“所有隊長,十分鐘後指揮棚集合。新任務,新規矩,聽清楚了——不是改流程,是換時代。”
對講機裡傳來應答聲,一個接一個。
陸軒穿過施工帶,泥點濺上褲腳。他沒低頭看,徑直走向c3區作業麵。一台混凝土泵車正在待命,操作員正低頭核對傳感器讀數。
陸軒走過去,伸手摸了摸泵車外殼,指尖沾上一點油漬。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