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光點仍在跳動,屏幕上的數據流如江河奔湧。陸軒沒有移開手,仿佛那一點微光是通往未來的開關。指揮棚內,空氣緊繃,所有人都盯著大屏,等待一組數字的最終確認。
趙宇站在操作台前,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行指令。係統自檢完成,三大試點項目的數據全部彙總完畢。他深吸一口氣,調出對比圖——左側是傳統施工模式的延誤曲線,起伏劇烈;右側則是c3區、d7區和新接入的g2區運行軌跡,平穩得像一條拉直的鋼索。
“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七。”趙宇聲音沉穩,“質量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九點六。安全事故歸零,返工率下降至千分之三。”
指揮棚裡一片靜默。
張濤從財務終端抬起頭,眉頭鎖成一道溝。他盯著那串數字看了足足十秒,才開口:“投入呢?一億八千萬專項資金,加上人力翻倍、設備追加、薪酬上浮,這個模式真能持續?”
“不是能不能持續。”陸軒終於鬆開手指,轉身走向白板,“是我們必須讓它成為標準。”
他拿起筆,在“定義規則”四個字上方寫下“可複製、可推廣”六個大字,筆鋒如刀。
“你算的是賬麵成本。”他對張濤說,“我算的是機會成本。如果我們現在不把這套係統打牢,等彆人抄了皮毛,反過來用更低的價格壓我們,那時候我們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張濤沒反駁,但眼神仍帶著審視。
陸軒走到監控屏前,放大c3區實時畫麵。一台塔吊正自動校準角度,ai語音提示:“風速超標,暫停起吊。”操作員站在下方,雙手插兜,神情平靜。這不是人在指揮機器,而是機器在保護人。
“這不是省了多少工時的問題。”陸軒說,“是人在變少,錯也在變少。以前靠老師傅憑經驗乾活,現在靠係統精準調度。材料進場、工序銜接、安全預警,全部閉環。出一點偏差,警報就響。這不是升級,是換代。”
趙宇接話:“我們做了成本模型測算。智能化投入,在六個月內可通過效率提升和返工減少實現回本。第七個月開始,純收益。”
張濤沉默片刻,終於點頭:“如果數據真實,這條路走得通。”
“數據不會騙人。”馬亮從情報終端起身,聲音低卻有力,“清大智能建造實驗室剛剛發來正式函件,將c3區列為‘產學研示範基地’,並上報住建部備案。這是官方背書。”
指揮棚內氣氛一變。
林娜翻著手中的文件,補充道:“更關鍵的是,國際建築科技峰會組委會來函,邀請樊星閣作為唯一非國企代表,出席下個月大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她頓了頓,念出標題:“智能化施工標準構建——從執行到引領。”
沒人說話。
李剛雖未在場,但他推動的技術輔導員製度已被納入試點運行體係,成為新流程不可分割的一環。那些曾質疑“記不住流程”的老隊長,如今已習慣身邊有技術人員隨行指導。係統不再陌生,反而成了他們的“安全繩”。
陸軒緩緩走回主控台,目光掃過每一個人。
“他們曾經說我們是黑幫,隻會打打殺殺。”他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現在,他們開始求我們定標準。”
他按下對講鍵:“通知三大試點項目負責人,今晚八點,視頻聯線,我要聽一線反饋。”
命令下達,指揮棚轉入高效運轉狀態。林娜開始協調會議流程,趙宇核對係統穩定性報告,馬亮梳理外部輿情動向,張濤重新調整預算結構,為後續推廣預留空間。
半小時後,視頻會議接通。
c3區項目經理第一個發言:“係統運行穩定,班組適應良好。上周完成主體結構封頂,比計劃提前四天,監理單位無一項整改要求。”
d7區負責人緊隨其後:“業主委員會全程參與材料驗收,對智能監控係統表示高度認可。他們說,看得見的透明,比口頭承諾更讓人安心。”
g2區情況略有不同:“初期有兩名施工員操作失誤觸發三級警報,但技術輔導員三分鐘內到場處理,未造成延誤。目前全員已完成第二輪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