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光點在主控屏上穩定跳動,曼穀、柏林、迪拜的數據流已接入係統三小時,運行平穩。陸軒仍坐在指揮椅上,指尖輕點桌麵,節奏未變,眼神卻已從方才的沉定轉為凝重。
他調出柏林合作方的背景檔案,頁麵剛展開,一條政策更新彈窗自動跳出——《德意誌聯邦經濟部關於加強外資技術類項目審查的臨時規定》,生效時間:昨夜二十三點整。
陸軒盯著那行字,手指停住。
這不是普通調整。新規明確要求所有涉及數據處理、跨境通信、智能係統的外資合作項目,在簽約後七十二小時內提交資金來源、技術架構與人員背景的完整備案,並接受不定期突擊核查。若未及時響應,合作資格將自動凍結。
他迅速翻閱附件,發現其中一條細則尤為刺眼:“對曾涉及網絡安全爭議的境外組織,審查周期延長至九十日,必要時可啟動國家安全評估程序。”
“網絡安全爭議”——這個詞像一根細針,輕輕紮進剛剛鋪開的戰略布局裡。
他還沒合上頁麵,通訊終端輕震兩下。馬亮的加密簡報傳了過來,標題隻有六個字:《異常聯絡彙總》。
陸軒點開,內容簡潔得近乎冰冷。
日本關東組兩名高層,過去七十二小時內三次接入南美加拉加斯的匿名會議頻道,單次通話時長不超過八分鐘,使用動態跳頻加密協議,信號經六國中轉。無語音留存,僅記錄到頻段特征與握手頻率。
東歐“白狼會”在布加勒斯特的據點,昨夜向莫斯科、華沙、貝爾格萊德三地發送了同一組加密信標,內容未破譯,但信號模式與三年前一次聯合圍獵行動前的聯絡方式高度相似。
最令人在意的是,這三地勢力在過去兩年中,均曾因區域利益衝突與樊星閣發生過摩擦。有的被截斷過貨道,有的被清退出某個中轉港,有的則在一次暗標競拍中輸給了陸軒背後控股的殼公司。
如今他們彼此接觸,頻率密集,時間緊湊,偏偏沒有一句明言,也沒有一次直接提及樊星閣的名字。
但陸軒知道,有些事,越是不說,越是在醞釀。
他靠回椅背,閉眼三秒,腦中迅速過了一遍近三個月的動作。清內鬼、升係統、簽外約——每一步都走得堅決,也走得張揚。他本就不打算藏,可也從未想過,鋒芒初露,竟會引來如此迅速的暗流反撲。
這不是報複,是圍堵的前兆。
他睜開眼,調出全球態勢圖。屏幕中央,樊星閣的主節點如一顆心臟般搏動,向外延伸出數十條綠色數據鏈,連接著世界各地的合作者、節點機房、物流中轉站。可就在這些光點之外,幾處原本沉寂的黑幫據點,正悄然亮起微弱的紅光,像是夜行野獸在遠處睜開了眼睛。
林娜從側廳走來,手裡拿著一份電子簽章確認單。
“柏林那邊確認了協議生效,但法務組提醒,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補交合規聲明,否則首期款項無法入賬。”她語氣平靜,顯然還未察覺背後的風向變化。
陸軒點頭,接過平板,目光落在“國家安全評估”幾個字上。
“告訴法務,合規聲明照常準備,但加一條備注——我們接受核查,但不接受無端拖延。”他頓了頓,“另外,通知張濤,讓他抽調人手,重新梳理所有跨國合作項目的法律風險點,優先級上調至a級。”
林娜記錄下指令,正要離開,陸軒又叫住她。
“再查一件事。”他聲音低了些,“過去一個月,有沒有其他組織向我們正在接觸的這幾家企業,發出過合作試探?”
林娜一怔,隨即明白過來:“你是說……有人在我們背後,也在談同樣的生意?”
“不一定是為了做生意。”陸軒盯著屏幕,“可能是為了卡住我們。”
林娜迅速調出情報交叉比對係統,幾分鐘後,結果出來了。
迪拜那家能源數據管理公司,在收到樊星閣合作意向書的第三天,曾接待過一支來自伊斯坦布爾的商務代表團。對方自稱是中東新興科技基金代表,提出以高出百分之十五的價格收購其數據托管業務,條件是:不得與“近期活躍的亞洲安防組織”建立深度合作。
而曼穀的跨境物流企業,上周曾接到一通匿名電話,對方隻問了一句話:“如果樊星閣撤出,你們的東南亞航線能否在七十二小時內恢複原有運力?”
陸軒聽完,嘴角沒有動,眼神卻沉了下去。
這不是巧合。有人在他剛邁出第一步時,就已經在布局如何絆他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