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右下角那行小字還亮著:【設備已上線,等待首次電壓波動觸發自適應響應】。陸軒盯著它看了三秒,抬手按下內線通訊鍵。
“趙宇,把棉蘭那台機子的前端日誌調出來,我要看它自檢時的電源模塊反饋曲線。”
聲音不高,卻像一記重錘砸進寂靜的指揮中心。所有人都抬起了頭。前一夜的對峙餘波未散,空氣裡還懸著被圍堵的壓抑感,可此刻陸軒的眼神裡沒有半分退意,隻有壓住千軍萬馬的沉靜。
趙宇迅速接通數據流,主屏切換為實時波形圖。電壓起伏細微,但設備在每一次微弱震蕩中都做出了毫秒級調整。
“他們抄白皮書,我們跑真實數據。”陸軒開口,語氣平穩,“從現在起,彆再想著怎麼解釋自己沒抄襲——我們要讓他們追著我們的腳印走。”
他轉身走向戰術板,拿起紅筆,在三個試點城市的位置畫了個圈。
“啟動‘逆流計劃’。”
張濤立刻站直了身體。孫明翻開了財務終端。林娜拿起了記錄本。
“第一,技術組七十二小時內完成算法升級。”陸軒落筆果斷,“現在的係統是‘感知→響應’,我們要變成‘預判→乾預’。目標是在電壓異常發生前0.3秒啟動保護機製,做到零延遲緩衝。”
趙宇眉頭一緊:“這需要大量本地電網曆史數據建模,還要加入負載變化趨勢分析……時間太緊。”
“那就通宵。”陸軒看著他,“我們不是在做優化,是在搶代際差。等他們反應過來,我們已經跨到下一代了。”
他頓了頓,聲音更沉:“第二,服務模式必須變。不能隻賣設備,要提供穩定本身。”
張濤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
“推出‘星辰護航’服務包。”陸軒道,“遠程診斷、自動固件更新、電力風險預警推送,全部集成進去。所有客戶首年免費接入。告訴他們——我們賣的不是機器,是生命線。”
林娜快速記錄:“宣傳口徑可以定為‘當電網不穩時,我們更穩’的延伸,強調持續守護能力。”
“可以。”陸軒點頭,“但這次不說空話。每台設備回傳的數據,都是我們承諾的證明。”
孫明皺眉:“服務係統開發和算法攻堅都要燒錢,現有預算撐不住。”
“動用戰略儲備金百分之十二。”陸軒直接拍板,“批文我現在簽。”
他走到財務台前,提筆寫下指令,簽名乾脆利落。孫明接過文件,手指微顫——那是樊星閣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內部資源傾斜。
“黃傑。”陸軒轉頭,“後勤組馬上配合技術部,準備三地應急支持小組名單。人要精,裝備要全,隨時能出發。”
“明白!”黃傑應聲而出,腳步堅定。
馬亮這時從情報終端抬起頭:“國信資本那邊又有動作,他們在東南亞注冊的新公司開始接觸當地電力監管機構,可能想從政策端施壓。”
陸軒冷笑:“讓他們去談。隻要我們的設備在當地醫院一天不斷電,他們的嘴就閉得上。”
楊芳插話:“展會明天布展,數據屏信號鏈路已經備好雙通道,確保萬無一失。”
“好。”陸軒看向大屏,“等峴港和達卡的設備陸續聯網,就把實時運行狀態接上去。黑屏不怕,隻要有數據,立刻亮起來。”
張濤忽然問:“如果他們繼續操控媒體,把我們說成冒險測試呢?”
“那就讓他們說。”陸軒目光如鐵,“我們不回應質疑,隻發布事實。每一組數據,每一個運行小時數,都是打臉的子彈。”
他說完,走回主控台,調出三地電網曆史負載圖譜。印尼棉蘭常年電壓漂移高達±18,孟加拉達卡夜間常有斷電重啟現象,越南峴港則因工業用電突增導致瞬時過載頻發。
“這些地方不是試驗場。”他低聲說,“是戰場。誰能在這種環境下扛住,誰就有資格定規則。”
趙宇站在他身後,看著那些跳動的曲線,忽然明白了什麼。
“您是要用真實環境倒逼技術突破?”
“沒錯。”陸軒回頭看他,“他們躲在辦公室寫標準,我們在火線上改規則。這不是競爭,是降維打擊。”
命令迅速下達。技術組立即拆解試點數據,提取異常模式;張濤帶隊啟動客戶需求匿名調研,重點收集一線醫護人員的操作反饋;林娜著手起草服務協議與對外聲明;馬亮深挖對手海外殼公司資金流向,尋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