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軒的手指在主控台邊緣輕輕劃過,屏幕上的數據流依舊平穩滾動。三地設備的綠點閃爍頻率略有不同,像是各自呼吸的節奏。他沒有出聲,隻是將達卡醫院那條延遲0.4秒的響應記錄調至前置界麵,放大波形圖。
“來了。”趙宇站在副屏前低聲說。
張濤立刻湊近,盯著曲線變化:“不是人工乾預,是它自己啟動了備用線路。”
“但慢了。”陸軒接話,“半秒鐘,在電網崩潰時,足夠引發連鎖反應。”
趙宇點頭:“我已經提取那次斷電前十五分鐘的所有環境參數,包括溫度、負載波動、外部供電穩定性。係統在做出判斷前,其實捕捉到了三次異常信號,但它隻采信了最後一次。”
“說明它還在等確認。”張濤快速敲擊鍵盤,調出決策權重分布圖,“目前算法對單一強信號依賴過高,輕微征兆容易被過濾。”
陸軒盯著圖看了一會兒,抬手點了點“環境變量”一欄:“把這部分權重提到百分之七十。讓它學會從細微信號裡找趨勢,而不是等雷劈下來才跳。”
命令下達後十分鐘,測試版本開始推送。主屏上,綠點由穩定變為間歇性閃爍,標誌著係統進入自適應模式。第一輪低閾值壓力測試隨即啟動。
仰光診所的設備率先響應——電壓尚未出現明顯跌落,係統已提前0.35秒啟動穩壓程序。緊接著,峴港和達卡也相繼完成微調,無一人工介入。
趙宇看了眼時間戳:“全部成功,響應精度高於預期。”
陸軒沒動,目光落在達卡那條記錄上。這一次,延遲消失了。
林娜這時快步走來,手裡拿著平板:“仰光那邊剛反饋,新版本操作太複雜,護士長差點關機重啟。”
“不是技術問題。”張濤皺眉,“是交互邏輯沒考慮實際使用場景。”
“那就改。”陸軒直接下令,“界麵簡化,核心功能前置,所有非必要步驟全部後移。三天內必須更新。”
楊芳立刻接話:“我聯係當地團隊拍一組操作指引視頻,做成動畫嵌入開機流程。不用教他們理解原理,隻要知道下一步按哪裡就行。”
黃傑同步安排後勤支援:“我已經讓駐點組帶兩名技術人員過去,現場陪護一周,確保過渡順利。”
指令層層傳下,不到兩小時,仰光診所的操作指南已完成重構。新版界麵將七步操作壓縮為三步觸控,關鍵按鈕放大百分之四十,並加入語音提示功能。
次日中午,回訪結果顯示用戶滿意度回升至97。一名老電工在反饋表裡寫道:“以前怕出事,現在它比我先想到。”
孫明看到這條評價時正在核對預算。他把新增的培訓支持費用單獨列項,又翻出上周提交的激勵方案草案。
“那個新人的建議,真的能用?”他抬頭問馬亮。
“不止能用,還很關鍵。”馬亮打開一份報告,“他提出接入本地電力公司的調度數據,作為預判依據。我們驗證過,結合曆史負荷曲線,預測準確率能提升十二個百分點。”
“那就按最高檔獎勵。”孫明合上終端,“名單更新,把他列入核心協作序列,待遇對標項目組長。”
通報發出半小時後,內部建議平台的提交量翻了一倍。有人提出優化夜間待機功耗,有人建議增加多語言報警提示,甚至有後勤人員設計出便攜式檢測工具原型。
陸軒一條條看過,最後在一條關於“雨季防潮自動除濕”的提議上停留片刻。這是來自輪崗第三個月的一名新成員,附圖手繪,但結構清晰。
他拿起筆,在審批欄寫下“準予立項”,又加了一句:“交研發組評估可行性,七日內回複本人。”
林娜收到消息後,立即更新了培訓考核標準。她將“提出有效改進意見”列為進階資格的加分項,並在係統首頁增設“一線聲音”專欄,每日推送一條基層建議。
黃傑則重新排了第二批輪崗計劃。這次他特意打亂原有組合,讓技術骨乾與後勤人員交叉搭檔,每人負責一個小型優化課題。
“不是讓他們去乾活。”他在調度會上說,“是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
楊芳開始籌備用戶故事視頻拍攝。她不要口號,也不要宣傳語,隻聚焦三個普通人的日常:仰光的值班護士、峴港的維修工、達卡的電力管理員。
“他們不說我們多厲害。”她對攝製組交代,“隻講用了這台機器之後,生活少了哪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