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的手指停在屏幕邊緣,盯著那筆八十六萬元的臨時合同。付款方是樊星閣賬戶,收款方注冊地在河內,公司名稱為“越信技術支援服務有限公司”。合同內容寫著“緊急服務器擴容與鏈路維護”,執行周期三天,發票已上傳係統,流程顯示“已完成審批”。
他抬頭看向陸軒。
陸軒沒動,目光仍落在主控屏上,五塊分屏中的數據流平穩運行,南信通信、通亞集團和瀾湄基建的狀態窗均顯示“正常協同中”。十分鐘前,三方整改完成,係統恢複基礎權限,風波看似平息。
但孫明的聲音打斷了這份平靜:“這筆錢不是預算內的。”
陸軒轉過頭。
“二級授權走的,經手人黃傑。”孫明調出審批記錄,“引用的是‘緊急運維響應預案’第4條,可我沒收到任何預警通知,趙宇那邊也沒有報備突發負載。”
陸軒站起身,走到操作台前,輸入個人密鑰,調取原始日誌。
係統回溯顯示:兩天前淩晨四點十三分,黃傑發起合同創建請求,關聯項目編號t207,備注欄填寫“應對跨境調用峰值壓力”。審批路徑跳過財務初審與技術複核環節,直接由後勤主管權限通過,並自動觸發付款鎖定機製——七十二小時內不可撤銷。
“這個項目是誰提的?”陸軒問。
“沒有立項記錄。”孫明搖頭,“我查了運維日誌,那晚流量最高隻到警戒線的百分之六十九,根本不需要外部擴容。”
陸軒沉默兩秒,打開通訊麵板,接通趙宇。
“你有沒有讓黃傑出麵簽外包?”
“沒有。”趙宇聲音從揚聲器傳來,“我們自己的集群還能撐,臨時加節點隻會增加管理成本。而且……”他頓了一下,“這種事應該先開會定方案。”
陸軒切斷通話,轉向林娜:“合同備案了嗎?”
“剛收到歸檔提醒。”林娜調出文件夾,“流程形式合規,但缺少三方比價和技術評估附件。按慣例,這類金額必須附專家評審意見。”
“但他用了緊急條款。”陸軒看著屏幕,“問題是,誰定義了‘緊急’?”
沒人回答。
辦公室裡的空氣變得緊繃。趙宇在技術區重新檢查係統日誌,動作比平時多了一次確認步驟;孫明把合同打印出來,翻到最後一頁簽字欄,反複比對電子簽名與備案樣本;林娜則打開了一個新的文檔,標題是《臨時合作項目登記表》,開始手動錄入近期所有非計劃支出。
陸軒坐回位置,手指劃過終端界麵,進入內部權限審計模塊。他輸入關鍵詞“t207”,係統跳出一條孤立記錄:該項目曾在兩天前短暫出現在任務池中,負責人標注為“黃傑代管)”,兩小時後被標記為“執行完畢”,隨即歸檔至閉合目錄。
他再查黃傑最近三個月的操作頻率。
結果顯示,過去十二周裡,黃傑共參與七項外包簽約,總金額達三百一十萬,其中五項走的都是二級授權通道,且均未提前通報核心團隊。
這不是偶然。
陸軒調出團隊績效分布圖。趙宇本月累計工時超過一百四十小時,主導了三次係統升級;林娜處理了四十七份法律文書,平均響應時間不到兩小時;而黃傑所在後勤組同期僅提交九份常規報告,卻間接掌控了近半數高額度技術服務采購。
他想起趙宇昨天在會議紀要裡加的那句批注:“建議重審二級授權範圍。”
也想起孫明剛剛暫停了解凍第二批預付款的動作。
還有林娜默默開啟的合同追溯程序。
都不是意外。是一種無聲的反應。
陸軒關閉圖表,打開另一層隱藏係統,輸入指令:“啟動協作健康度評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