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軒的手指停在半空,屏幕上的備注欄剛輸入完“允許超支一百萬”,指尖還未收回,主屏再次刷新。
林娜的消息下方,自動彈出了報告附件。他點開,事故調查的第十七頁提到一個代號:“projectighthouse”——該國三年前啟動的智能電網試點項目,目標是實現區域級電力與安防係統的聯動響應。項目中途被叫停,原因未公開。
他把這份摘要推送到五人組通訊頻道,同時調出馬亮截獲的德國評審會音頻文件。音頻隻有三十七秒,其中兩次出現“電壓驟降恢複時間”,一次提及“非計劃性離網”。語速很快,但關鍵詞清晰。
趙宇五分鐘後接入視頻窗口。“這兩個參數在微電網係統裡極為敏感。”他說,“如果恢複時間超過兩百毫秒,精密設備就會自動斷電保護;而一旦判定為非計劃性離網,調度中心必須立刻切斷外部連接,防止反向輸電造成事故。”
“也就是說,”陸軒接話,“我們不能隻做反應式控製,得讓係統提前預判。”
“理論上可行。”趙宇打開一張拓撲圖,“但需要三個條件:實時氣象數據接入、本地負荷動態模型、以及安防信號的可信度評估機製。”
“氣象數據可以從公開渠道獲取。”林娜站在門口,手裡拿著另一份打印件,“我查了,這個國家的氣象局每天發布七次區域預報,精度到縣級。但負荷模型……沒有實際運行數據支撐,建出來也是空殼。”
孫明此時從財務終端抬頭。“如果我們無法掌握真實用電曲線,那算法驗證的成本會成倍增加。模擬環境和現實偏差太大,可能導致後期反複調整。”
陸軒沒回應,而是切換到全球學術數據庫界麵。他用多語言組合關鍵詞檢索近三年相關論文,篩選出十二篇核心文獻。其中三篇來自東南亞某高校能源實驗室,主題均為“邊緣計算在分布式電網中的應用”。
他把這三篇論文標記為優先級,轉發給趙宇。“你能看懂裡麵的建模邏輯嗎?”
“大部分能。”趙宇快速翻閱,“但他們用了本地工廠的實際生產周期作為負載樣本,這類數據不會公開發表。”
“那就找人要。”陸軒撥通馬亮的線路。
馬亮已經在線。“我已經通過鄭華聯係上那位退休教授。”他說,“對方願意提供技術谘詢,但強調所有交流必須以‘學術探討’形式進行,不能涉及具體項目方案。”
“可以。”陸軒說,“讓他講原理,不提應用。我們需要知道他們當年在ighthouse項目中,是怎麼處理雷擊誤判問題的。”
“費用方麵,對方要求五萬美元,走正規轉賬。”
“批。”陸軒直接回複,“備注寫‘研究資助’,由海外文化合作基金賬戶支出。”
通話結束十分鐘後,第一份資料傳回。是一份研討會紀要,內容圍繞“多係統協同決策延遲優化”展開。文中提到,團隊曾嘗試在安防觸發警報時,引入電網狀態二次確認流程——即當監控係統檢測到異常震動或電磁乾擾時,不立即執行斷電動作,而是先查詢變電站的實時電壓波動情況,若無對應變化,則判定為誤報。
陸軒盯著這一段看了許久。
“這就是突破口。”他說。
趙宇點頭。“我們可以做一個輕量級協同模塊,不替代原有係統,隻做交叉驗證。它不需要接管控製權,隻需在關鍵節點發出預警或延遲指令。”
“技術上能壓縮到多少體積?”陸軒問。
“最小能做到煙盒大小。”趙宇回答,“功耗低,適合嵌入現有安防主機。”
孫明插話:“但如果隻是附加功能,客戶會不會覺得價值不足?畢竟他們招標是要整套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不止賣硬件。”陸軒轉向林娜,“你們之前整理的合作方名單裡,有沒有在當地做過工業運維服務的企業?”
“有兩家。”林娜調出文件,“一家專做紡織廠設備保養,另一家承接電子產業園的電力巡檢。”
“聯係他們。”陸軒說,“我們要推出‘運維+安保’一體化服務包。協同模塊作為增值服務嵌入他們的常規巡檢流程,故障排查、風險預警、應急響應全包。”
趙宇皺眉。“可我們的強項是安防,不是電力維護。”
“沒人規定我們必須親自做。”陸軒說,“我們提供智能調度中樞,他們負責線下執行。客戶看到的是統一接口,背後是我們掌控數據流和決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