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兩點十七分,主控室的終端光標在“聯合品控小組名單”上閃爍。陸軒按下回車,確認發送。
屏幕狀態由黃轉綠,係統記錄顯示:文件已簽收。
他沒起身,也沒說話,隻是將左手搭在控製台邊緣,指節輕壓。溫度計讀數顯示室內為二十二度,他的掌心卻有些發燙。
林娜站在資料櫃前整理歸檔,聽見指令:“從今天起,所有對外合作項目標記風險等級,每周更新一次。”
她點頭,抽出新的標簽紙,寫下“一級監控”。
張濤調出後台日誌,發現供應商係統在文件接收後三分鐘內訪問了樊星閣近三年的產品交付記錄。他放大時間軸,注意到對方停留最久的是r01路線的溫控數據頁。
“他們在看穩定性。”他說。
陸軒說:“那就讓他們看清楚。”
他接通通訊頻道:“李剛。”
“到。”
“把r01全程數據打包,加上車載監控原始片段,做成公開演示包。明天上午九點,掛內部平台。”
“明白。”
馬亮耳機裡傳來一段加密通話殘片,信號源來自陳龍名下某空殼公司注冊地。內容隻有兩句:“……還沒動手?”“等他們先動。”
陸軒聽完回放,說:“對手在等我們亂。”
他轉向張濤:“你帶人做三件事。第一,拉出近六個月行業投標失敗案例,查哪些被低價截胡;第二,梳理客戶反饋中‘延遲響應’‘服務缺項’這類詞出現頻率;第三,找技術組要一份產品迭代周期分析報告。”
張濤記下要點,轉身去調係統權限。
孫明拿著財務報表走進來,放在桌上。“替代廠商的評估做完,切換成本比預估高百分之十二。”
陸軒掃了一眼數字,“不用切。”
“但如果我們再被卡住……”
“那就彆讓彆人有機會卡。”
他站起身,走到大屏前。畫麵分割成四塊:物流軌跡、輿情趨勢、競對資金流向、客戶續約率預測。中間留白區域,正等待接入新模型。
“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防一次攻擊。”陸軒說,“是每次都要被動應對。以後不行了。”
林娜問:“要改策略?”
“不是改,是升級。”他說,“以前是保訂單,現在要搶標準。誰定規則,誰說了算。”
會議室燈亮起。五分鐘後,核心成員全部上線。
陸軒開口:“從本周開始,啟動‘深源計劃’。目標三個——掌握對手動向,預判市場變化,做出他們做不到的事。”
張濤問:“怎麼入手?”
“第一步,建網。”陸軒看向馬亮,“你現在手上有多少可用節點?”
馬亮答:“直接聯絡人八個,間接渠道二十一個,覆蓋物流、質檢、展會三方機構。”
“不夠。”陸軒說,“我要看到對手開會時桌上的水杯數量。從明天起,每條線加派兩人,優先滲透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檢測名錄。預算不限,但必須乾淨。”
馬亮點頭。
“第二步,研需。”陸軒轉向張濤,“客戶現在滿意,是因為我們沒出錯。但他們真正想要什麼?是不是更快?更透明?能不能提前知道貨到哪了?”
張濤說:“已經有客戶提過遠程查看需求。”
“那就做。”陸軒說,“開發實時監控接口,綁定每單貨物。客戶用授權碼登錄,能看到位置、溫濕度、震動記錄。不收費,作為增值服務推。”
林娜記錄:“需要法務配合用戶協議修訂。”
“今天就辦。”
孫明提出成本問題:“嵌入式傳感器每單位增加十六元,服務器負載也會提升。”
陸軒問:“撐得住嗎?”
“短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