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軒把《市場調研核心發現》簡報放在主控台最上方。紙頁邊緣已經壓出折痕,他沒再翻看,直接打開內線通訊係統。
“張濤,研發組現在會議室等你。”
聲音傳出去不到兩分鐘,張濤推門進來。手裡夾著平板,屏幕還亮著原型設計圖。林娜跟在後麵,抱著一疊打印資料。孫明從財務區起身時看了眼時間,九點零七分。他順手帶上終端鎖屏,快步走來。
王誌遠已經在會議室角落坐下。桌上擺著三份不同顏色的標簽文件,分彆標著“運行”“能耗”“維護”。陸軒站在投影前,手指劃過白板上的三條主線。
“運維簡便、能耗可視、升級模塊化。”他說,“不是目標,是底線。”
沒人接話。張濤把平板立在桌邊,調出第一版係統架構圖。畫麵裡,控製麵板被簡化到隻剩五個按鈕,但數據流標注密密麻麻。
“我們按最低操作門檻做的界麵。”張濤說,“可一旦隱藏高級參數,故障預警就隻能顯示‘異常’,沒法定位問題。”
王誌遠抬頭:“試過彈窗提示?”
“加了。”張濤點開模擬頁麵,“但用戶得先允許權限,再手動開啟診斷模式。中小廠工人不會這麼操作。”
陸軒盯著圖看了十秒。“拆開做。”
所有人目光集中過來。
“先保基礎運行穩定。”他說,“所有功能分階段上線。第一階段隻做實時能耗顯示和故障預判,操作步驟不超過三步。”
林娜記下要點。孫明問:“那模塊化升級呢?”
“暫緩。”陸軒說,“先把能落地的部分做出來。”
會議結束,研發組立刻轉入測試準備。陸軒回到指揮台,調出項目進度表。原定四十五天完成原型機,現在隻剩三十七天。
第二天下午三點,首版集成測試開始。王誌遠負責監控係統響應。屏幕上,設備啟動後十分鐘,能耗曲線突然中斷。三秒後恢複,數值跳升百分之二十。
“數據丟失。”他說,“接口緩衝區溢出。”
張濤檢查日誌。“可視化模塊占用資源太高,主控程序被迫降頻。”
他們換了三種方案。降低刷新率,畫麵延遲嚴重;壓縮數據包,精度下降;獨立供電給顯示端,成本超預算。
晚上八點,第二次測試失敗。故障原因相同。
陸軒調閱全部測試記錄。問題集中在通信協議上。現有架構用的是通用工業標準,帶寬不足以支撐實時數據流與控製指令同步傳輸。
“內部改不了。”王誌遠說,“除非換底層協議。”
“有替代方案嗎?”
“兩種。”他列出,“一種是某德企私有協議,兼容性好,但要授權費。另一種是高校實驗室的開源框架,免費,但沒經過產線驗證。”
陸軒沉默片刻。“整理技術難點文檔。包括協議衝突、資源分配瓶頸、熱插拔風險。”
張濤明白意思。“你要找外部合作?”
“對。”
“可市麵上……”
“不找企業。”陸軒打斷,“找人。寫過相關論文的。”
張濤沒再說話,開始彙總材料。孫明被叫進指揮室時,陸軒正在看一份預算明細。
“目前現金流能撐三個月正常運轉。”孫明說,“如果要支付外部合作費用,得壓縮其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