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軒盯著終端屏幕上的調研分組草案。光標停在第一組名單末尾,王誌遠的名字已經加了進去。他沒動,也沒說話,隻是把文檔保存後發到共享目錄。
林娜收到通知,立刻打開文件核對權限設置。她新建了一個任務標簽,命名為“市場走訪”,分配給三個小組。每個標簽下附帶標準流程:每日提交實地記錄、客戶反饋摘要、問題歸類表。
張濤站在沙盤前,手指劃過工業轉型區的標記點。那裡有六家中小型製造企業,是第一組的首日走訪目標。他抬頭問:“什麼時候出發?”
“現在。”陸軒說,“車已經在樓下等。”
孫明從財務區走過來,手裡拿著預算調整單。他看了一眼時間,上午九點十七分。“第一批外勤補貼已經撥付,按雙倍標準。”
陸軒點頭。“這次不是走形式。我要知道他們真正用不用得上,願不願意買。”
電梯門在地下車庫打開。三輛車並排停著,車身上沒有任何標識。張濤上了中間那輛,副駕駛座上放著一個黑色文件夾,裡麵是提前整理好的企業背景資料。
王誌遠站在車邊,穿著便裝,手裡拎著一個舊款公文包。他沒急著上車,看了眼車牌號,才拉開後門坐進去。
車子啟動,駛出地庫。陽光照進來,車內沒人說話。
第一站是城西機械廠。廠區門口掛著“環保改造試點單位”的牌子。門衛登記後放行,帶隊的是車間主任。他帶著幾人繞過主廠房,走到設備區。
一台新換的冷卻機組正在運行。張濤蹲下檢查接口位置,發現外殼邊緣有鏽跡。
“換了三個月。”主任說,“廠家說是節能型,但電費沒降多少,維護還比以前麻煩。”
“有沒有報修?”王誌遠問。
“打了三次電話,來了兩次人。第二次換了傳感器,第三次說是我們操作不對。”主任笑了笑,“可說明書上根本沒寫清楚怎麼校準。”
張濤掏出錄音筆,輕聲錄下這段話。他沒問技術參數,隻問用了多久壞一次,換個零件多少錢,工人要不要專門培訓。
第二站是一家食品加工廠。負責人是個中年女人,直接帶到冷庫查看設備。她說去年換了新型製冷係統,結果三個月內跳閘四次。
“供電局說負載太高。”她說,“可我們產量沒變,怎麼突然就不行了?”
孫明翻看她的電費單,對比了去年同期數據。實際用電量隻多了百分之八,但峰值功率翻了一倍。
“可能是啟動電流過大。”王誌遠低聲說,“控製係統響應太慢,反複重啟。”
女人搖頭。“我不懂這些。我隻知道停產一天,損失兩萬。”
中午十一點四十分,第一組在廠區外的小飯館吃飯。桌上擺著五份盒飯。張濤打開手機,把剛才的錄音轉成文字摘要。
“兩個共同點。”他說,“一是售後跟不上,二是故障影響太大。”
王誌遠扒了兩口飯。“還有一個問題——信息不對稱。用戶不知道怎麼判斷好壞,廠家也不告訴真實成本。”
下午兩點,第二組抵達新興開發區。林娜隨隊進入一家新材料公司。會議室裡,技術主管拿出一份采購計劃。
“我們考慮換設備。”他說,“但市麵上的產品宣傳都一樣,說什麼智能調控、低耗運行,可沒人敢保證三年內不壞。”
林娜翻開筆記本。“如果有一套係統能實時顯示能耗變化,還能提醒保養周期,會不會更放心?”
“會。”主管點頭,“但價格不能太高。小企業沒那麼多預算。”
另一組去了政策試點鎮。孫明走訪了三家個體作坊。其中一家做塑料成型,老板指著角落裡的舊機器說:“這台用了八年,去年開始老出毛病。我想換新的,可貸款批不下來。”
“為什麼不選便宜的型號?”孫明問。
“便宜的根本帶不動這條線。”老板苦笑,“買得起,用不起。”
傍晚六點,所有人員回到總部。數據開始彙總。林娜在共享庫建立新文件夾,按區域分類上傳記錄。每條反饋都標了類型:運維、成本、兼容性、服務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