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亞共和國凱旋,“新生科技”在國際上聲名鵲起。林楓被譽為“兼具商業頭腦與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然而,一封匿名郵件打破了平靜。郵件附件是一份模糊的實驗室記錄截圖,暗示“新生科技”引以為傲的“基石”係列核心助劑,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一種未被披露的副產物,長期接觸存在潛在健康風險。發件人聲稱掌握更多證據,要求巨額“封口費”。
“無稽之談!”張浩拍案而起,“‘基石’係列經過最嚴格的檢測,絕對安全!”
林楓盯著那模糊的截圖,瞳孔微縮。那記錄格式,與他前世記憶中數年後才被曝光的一起重大材料安全醜聞的初始證據,驚人地相似。難道,他規避了一個風險,卻觸發了另一個?
林楓尚未理清頭緒,匿名郵件的部分內容竟被一家境外小眾環保網站曝光,雖未點名,但指向性明確。消息在國內小眾論壇發酵,很快被彆有用心者放大。
“新生科技隱瞞產品風險?”“環保先鋒人設崩塌?”質疑聲四起。之前在南亞市場競爭中落敗的塔納集團殘餘勢力,也趁機在海外煽風點火。
最讓林楓心寒的是,之前合作的部分國內中小企業,開始私下詢問情況,語氣中充滿了不信任。仿佛一夜之間,多年建立的信任壁壘出現了裂痕。
匿名郵件對內部研發細節知之甚詳,必有內鬼。林楓不動聲色,授權張浩啟動內部秘密調查,同時嚴令禁止團隊對外做任何情緒化回應,以免落入對方激怒自己、攪渾水的圈套。
他親自複核了“基石”係列所有研發、中試和量產數據,並未發現郵件所指的副產物記錄。但對方既然敢以此發難,必定有所倚仗。問題出在哪裡?
就在內部調查陷入僵局時,林楓接到了蘇晚晴的電話。她的工作室在一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部分使用了“基石”材料。有居民反映,施工後家中出現異味,並有兒童出現輕微過敏症狀,經自媒體渲染,已引發局部群體性投訴。
林楓立刻派人前往現場。技術團隊檢測後確認,空氣指標合格,異味源於同期使用的其他廉價裝修材料,過敏源也與之無關。但對方聘請的“獨立檢測人”卻出示了一份顯示微量“未知揮發性物質”的報告,雖未超標,但巧妙地與匿名郵件中的“潛在副產物”聯係起來。
陷阱環環相扣,從內部爆料到外部事件,再到“權威”背書,目的就是要坐實“新生科技”產品“存在未知風險”的公眾認知。
內部調查終於取得突破。一名因績效考核被降職的研發部前員工,與境外一家背景複雜的“谘詢公司”有過秘密資金往來。進一步追查,這家谘詢公司的客戶名單中,赫然出現了“克羅諾斯”和“寰宇資本”沈南飛關聯企業的名字。
這是一次來自老對手的、蓄謀已久的複合型攻擊。技術戰、市場戰無法取勝,便轉向更陰險的輿論戰和信任戰。
證據確鑿,林楓不再沉默。他召開了全球新聞發布會,采取了令人瞠目的三步走:
第一,公開那名前員工收受境外資金、竊取內部資料的證據,並宣布已報警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二,邀請包括政府監管部門、國內外頂尖毒理學專家、知名媒體記者組成的觀察團,隨機抽樣“基石”係列從原料到成品的所有環節,進行全程直播的“透明檢測”,並公開所有已知和潛在副產物的毒理學評估報告。
第三,宣布懸賞一億元,征集能證明“基石”係列產品在合規使用下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確鑿證據。
雷霆手段,瞬間扭轉輿論。直播檢測的結果毫無懸念,“基石”係列安全性得到最權威的背書。巨額懸賞更是彰顯了林楓對產品安全性的絕對自信,無人敢應。
那位被收買的前員工在證據麵前認罪,供出了幕後指使者。一度甚囂塵上的質疑聲浪,在鐵一般的事實麵前迅速消退。
經此一役,“新生科技”產品的安全性經曆了最嚴酷的公眾檢驗,信譽不降反升。公眾意識到,他們差點被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所誤導。
危機過後,林楓在公司內部進行了深刻反思和製度升級。他建立了更嚴格的研發數據安全管理體係、員工行為審計機製,以及針對性的輿情危機模擬演練製度。
“我們不能指望對手遵守規則。”林楓對核心團隊說,“這次事件給我們上了沉重的一課。未來的競爭,將是全方位的,包括對我們信譽和公眾信任的爭奪。我們必須具備更強的‘免疫’能力。”
站在辦公室的巨幅世界地圖前,林楓的目光掃過那些被標記為“潛在風險區域”的地方。他知道,“克羅諾斯”和“寰宇資本”絕不會就此罷休。
“他們這次用了輿論和信任作為武器,下一次呢?”林楓像是在問張浩,又像是在問自己,“也許是供應鏈金融,也許是地緣政治……攻擊的方式會不斷進化。”
他轉過身,眼神依舊銳利,但深處多了一絲曆經風雨後的沉穩與深邃。
“通知戰略風險委員會,下周召開緊急會議,議題是:研判下一階段可能麵臨的新型非傳統商業風險及應對策略。”
逆襲之路,從不止於商業戰場。當暗箭從意想不到的方向射來,唯有不斷提升自身的鎧甲與洞察力,才能在這永不停息的征途中,行穩致遠。林楓知道,他必須走在前頭。
喜歡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請大家收藏:()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