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科大學的大禮堂裡,座無虛席。一場備受期待的健康講座即將拉開帷幕,主講人是在醫學領域深耕多年,尤其在心血管疾病與身心醫學方麵頗有建樹的張教授。他將結合中醫原理和心理學原理,為大家揭開高血脂與心梗之間那層神秘的麵紗。
講座伊始,張教授便拋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大家覺得,為什麼看似平常的高血脂,卻可能引發心梗這樣嚴重的疾病呢?”緊接著,他講述了一位患者的真實案例。這位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飲食不規律,常常大魚大肉,還喜歡抽煙喝酒。前段時間單位體檢,結果顯示他血脂偏高,可他卻沒當回事,依舊保持著原來的生活習慣。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胸口劇痛,被緊急送往醫院,診斷結果是急性心梗。好在搶救及時,這位患者才撿回一條命。這個案例讓在場的聽眾們唏噓不已,也對高血脂的危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從高血脂到心梗,其實隻有短短的三步。”張教授的聲音在禮堂裡回蕩,“這三步,正是今天大多數疾病走向死亡所經曆的過程。理解了這個,不僅能明白心臟病的底層邏輯,還能看透其它很多種疾病的本質,更重要的是,能在高血脂發展過程中,及時按下暫停鍵。”
第一步:外來入侵
“大家可能會疑惑,高血脂不是我們身體自身的血脂嗎,怎麼會是外來入侵呢?”張教授提出疑問後,開始詳細解釋。正常的血脂在血管裡可以暢通無阻,是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的“自己人”。但有兩件事會讓它“叛變”。
一是血脂本身的變形。關鍵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dc結構極為複雜,包含眾多磷脂分子、膽固醇分子等。當它遇到氧化應激產物,就容易被氧化變形。而氧化應激產物的產生,和高鹽、高油、高熱量飲食,睡眠不足、壓力大、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脫不了乾係。久而久之,dc外表變得張牙舞爪,結構也發生改變,失去錨定區,無法正常停靠卸貨,隻能在血管裡堆積。
二是血管壁發生損傷。血管裡分叉、拐彎的地方,血流衝擊力大,血管壁容易受損。高血壓、高血糖等因素,也會損傷血管壁細胞。當血脂變得張牙舞爪,血管壁又凹凸不平時,血脂就容易陷進血管壁表層,堆積起來,從“自己人”變成了被免疫係統視為“敵人”的外來入侵物種。
第二步:免疫對抗
“當血脂被認定為‘敵人’後,我們的身體會本能地啟動免疫對抗機製。”張教授接著說,“這是身體重要的自我保護本能,就像忠誠的衛士,時刻守護著我們的健康。無論是皮膚上的小傷口感染細菌,還是全身蔓延的病毒、腫瘤細胞,免疫係統都會迅速出擊,全力消滅敵人。”
當血脂進入血管壁,免疫係統就會啟動炎症反應來對抗。各種炎症細胞蜂擁而至,尤其是吞噬細胞,會吞噬堆積的血脂,試圖降解、消滅它們。但問題是,血脂並非真正的外來物種,吞噬細胞吞噬脂蛋白球後,無法讓其消失,反而形成泡沫細胞。隨著時間推移,大量泡沫細胞聚集,成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基礎。
為了維持斑塊穩定,免疫係統會對其進行“加固”,堆上其他物質,就像給斑塊戴上了“帽子”。此時,從表麵上看,血管管腔沒有狹窄,血流也正常,但實際上,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隻是被暫時掩蓋起來了。隻要高血脂存在,這場免疫對抗就會一直持續。
第三步:炎症爆發
“如果免疫對抗沒能消滅血脂,免疫係統就會進一步升級這場戰爭,進入炎症爆發階段。”張教授神情嚴肅地說道。
炎症爆發意味著被掩蓋的內部矛盾全麵爆發。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斑塊破裂,引發心梗或腦梗。隨著炎症發展,原本穩定的斑塊帽子變得不穩定,一旦脫落,斑塊內大量促進血液凝固的炎症物質就會流入血管,瞬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梗或腦梗便接踵而至。
還有一種相對“幸運”的情況,即血管變狹窄。斑塊破裂後若血管沒有完全堵塞,而是自行修複,反複幾次後,血管就會像皮膚傷口結疤一樣,形成疤痕,導致血管狹窄,引發反複的心絞痛、腦供血不足,進而造成心臟功能衰竭、神經功能減退。
“大家看,從高血脂到心梗的這三步,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並非外界真正的敵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免疫係統。”張教授語重心長地強調,“免疫係統本是保護我們的堅固盾牌,但一旦錯認敵人或免疫對抗過度,受傷的就是我們自己。”
中醫視角:病在血液,其源在脾
講完現代醫學對高血脂到心梗的解析,張教授話鋒一轉,引入中醫理論。“在中醫看來,高血脂雖然沒有完全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生理病理及常見並發症,可參考濕阻、痰飲、瘀血、胸痹、眩暈、肥胖等進行辨治。”
張教授詳細闡述道,國醫大師路誌正認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血脂就如同營血津液,是人體水穀所化生的精微物質,正常情況下,會布輸全身,滋養臟腑。一旦脾失健運,不能分清泌濁,水濕就會停聚成濕,濕聚成濁,濁聚成痰,痰入血脈,痰瘀互結,就會形成高脂血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中醫角度看,“濕”“濁”“痰”“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因素。“濕”與血脂性質相似,都屬陰,具有黏膩、重濁的特點,高脂血症的臨床表現如肥胖、身重、乏力等,也與“濕阻氣機”“濕性重濁”一致,且二者皆由脾失健運而起。“濁”分內濁和外濁,高脂血症多與脾虛不能分清泌濁產生的內濁相關,“濁”阻氣機,常與濕、痰、瘀相兼為患,導致血脂升高。“痰”與高血脂都是水穀不歸正化的病理產物,且致病特點相似,都會阻滯氣血運行、蒙蔽心神等。“瘀”與高血脂均是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病理演變也相似,且高脂血症屬慢性病,久病必“瘀”。
基於此,中醫治療高脂血症多采用健脾祛濕、化痰降濁佐以活血之法,比如路誌正擬定的“化濁祛濕通心方”,包含茯苓、藿香、厚樸等多味中藥,通過調理脾胃,恢複氣機正常流動,達到降脂的目的。
心理因素:情緒波動,血脂起伏
“除了身體層麵,心理因素對高血脂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張教授接著講解心理學原理在高血脂問題上的體現。
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抑鬱等負麵情緒,會通過影響體內激素水平,導致血脂升高。當人處於焦慮、緊張狀態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皮質醇等應激激素,這些激素會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膽固醇,同時抑製脂肪分解。研究表明,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人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比普通人高出27,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則降低18。
而且,壓力還會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使人更傾向於選擇高糖、高脂的“安慰食物”,進一步加重血脂異常。就像前麵提到的那位患者,工作壓力大,經常通過抽煙喝酒、吃油膩食物來緩解壓力,這也是他患上高血脂進而引發心梗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會釋放壓力、調節情緒,對控製血脂至關重要。”張教授建議道,“冥想、瑜伽、聽音樂等都是不錯的方式。每天花1020分鐘進行冥想,能有效放鬆神經係統,調節體內激素平衡,改善血脂水平。”
互動答疑,共探健康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紛紛踴躍提問。一位同學問道:“張教授,那我們怎麼辨認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什麼情況下一定要去看醫生、吃藥呢?”
張教授耐心解答:“當出現頭暈、胸悶、心慌等症狀,或者體檢發現血脂指標異常時,就需要引起重視了。一般來說,如果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血脂仍無法控製在正常範圍,或者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因素的人群,就應該及時就醫,遵醫囑服藥。比如他汀類藥物、pcsk9單抗藥物等,都能有效降低血脂。”
另一位同學好奇地問:“中醫調理血脂一般需要多長時間呢?”
張教授回答:“中醫調理血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間因人而異,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期間,患者要嚴格遵循醫囑,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預防之道,健康之途
講座接近尾聲,張教授總結道:“從高血脂到心梗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巨大影響。想要預防高血脂引發的心梗等嚴重疾病,就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保持健康的飲食,減少高鹽、高油、高熱量食物的攝入;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運動,每周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學會釋放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問題並乾預。”
最後,張教授留下幾個思考題,供大家課後思考:
1.中醫和現代醫學在治療高血脂方麵,理念和方法有哪些異同?
2.結合自身生活,談談如何通過調節心理狀態來預防高血脂?
3.假如身邊有人查出高血脂,你會給他哪些具體的建議?
希望大家都能重視高血脂問題,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悄悄告訴你們,下一期講座我們會揭秘幾款適合日常調理血脂的中醫食療方,都是簡單易做又有效的哦!想知道具體是什麼嗎?那就趕緊點讚關注吧,後續更多精彩內容,咱們下次講座不見不散!
喜歡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請大家收藏:()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