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案例:48歲教師的“斑塊焦慮”,揭開頸動脈斑塊的真實麵目
“醫生,我體檢查出頸動脈斑塊,是不是早晚要得腦梗死?”在神經內科診室裡,48歲的中學教師陳女士拿著體檢報告,聲音裡滿是焦慮。報告顯示,她的右側頸動脈有一個“1.8x3.5的低回聲斑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t)1.1正常<1.0),雖然目前沒有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但一想到“斑塊會堵血管”,她整夜睡不著,甚至不敢出門。
無獨有偶,62歲的退休工人張大爺則是另一種情況:他5年前就查出頸動脈斑塊,卻覺得“沒症狀就不用管”,依舊每天抽煙、吃肥肉,也沒按時複查。上個月,他突然出現左側肢體無力、說話含糊,送醫後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檢查發現當年的小斑塊已發展成“混合回聲斑塊”,且造成了頸動脈50的狹窄。
這兩個案例折射出人們對頸動脈斑塊的兩種極端認知:要麼過度恐慌,要麼完全忽視。《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達36.2,其中約70的人像陳女士一樣存在“斑塊焦慮”,而25的人像張大爺一樣因“無症狀”延誤乾預。事實上,頸動脈斑塊並非“腦梗死的代名詞”,其風險高低取決於斑塊的性質、大小和是否造成狹窄,科學處理才能有效避免嚴重後果。
二、科學解答:頸動脈斑塊是什麼?會不會變成腦梗死?
要消除對頸動脈斑塊的誤解,首先需明確其本質——頸動脈是大腦供血的“主乾道”,當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dc)長期超標,會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逐漸形成類似“水垢”的斑塊。但並非所有斑塊都會引發腦梗死,關鍵看以下3個核心因素:
一)斑塊的“穩定性”:決定是否會引發急性腦梗死
頸動脈斑塊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兩者的風險天差地彆:
1.穩定斑塊:像“結實的石頭”,斑塊外層有厚厚的纖維帽,內部脂肪核心小,不易破裂。這類斑塊通常是“強回聲斑塊”或“等回聲斑塊”,可能伴隨輕度內膜增厚如陳女士的it1.1),多數情況下不會突然脫落或破裂,引發腦梗死的風險較低,更常見的是緩慢導致血管狹窄,影響大腦供血。
2.不穩定斑塊:像“鬆軟的膿包”,斑塊外層纖維帽薄,內部脂肪核心大,還可能伴隨出血、潰瘍或炎症。這類斑塊多為“低回聲斑塊”或“混合回聲斑塊”如張大爺的斑塊),容易在血壓波動、情緒激動時破裂,破裂後會釋放“血栓因子”,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或斑塊碎片隨血液流向大腦,引發急性腦梗死。
臨床數據顯示,約80的無症狀頸動脈斑塊是穩定斑塊,每年引發腦梗死的風險僅0.51;而不穩定斑塊的風險是穩定斑塊的1020倍,若不乾預,1年內腦梗死風險可達510。
二)頸動脈狹窄程度:決定大腦供血是否受影響
斑塊的大小會導致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不同,風險也不同:
輕度狹窄<50):大腦供血基本不受影響,多數人無明顯症狀,僅需定期監測和生活方式乾預;
中度狹窄5069):大腦供血開始減少,部分人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表現為“突然頭暈、眼前發黑、肢體麻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恢複”,這是腦梗死的“預警信號”;
重度狹窄≥70):即使斑塊穩定,大腦供血也會嚴重不足,若合並不穩定斑塊,腦梗死風險會驟升,可能需要手術乾預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陳女士的斑塊未造成明顯狹窄,屬於“輕度風險”;而張大爺的斑塊發展到50狹窄且不穩定,才最終引發腦梗死。
三)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加速斑塊進展的“推手”
以下因素會讓頸動脈斑塊“惡化”,增加腦梗死風險:dc>3.4o)會持續“滋養”斑塊,使其變大;
不良習慣:吸煙會導致斑塊炎症加重,使穩定斑塊變不穩定;長期高油飲食會升高壞膽固醇,加速斑塊進展;久坐不動會降低好膽固醇c),減少斑塊的“清除能力”;
心理狀態:長期焦慮、緊張會導致血壓波動,刺激斑塊;熬夜會影響肝臟代謝,讓壞膽固醇堆積,這些心理相關的生活習慣,會間接加速斑塊進展。
張大爺同時有高血壓、吸煙、高油飲食等多個高危因素,才讓斑塊在5年內從穩定發展為不穩定,最終引發腦梗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中醫視角:頸動脈斑塊的本質是“痰濁瘀阻”,根源在“脾腎失調”
中醫雖無“頸動脈斑塊”的病名,但根據其“血管狹窄、血流不暢”的特點,將其歸為“脈痹”“瘀證”範疇,核心病機是“痰濁瘀阻”,而根源在於“脾失健運”和“腎氣虛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斑塊。
一)脾失健運:痰濁生成的“源頭”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負責代謝水濕和食物中的精微物質。若長期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久坐不動,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水濕無法正常代謝,聚而成“痰濁”;同時,脾無法將食物轉化為“氣血”,反而生成“脂濁”類似現代醫學的壞膽固醇)。痰濁和脂濁隨血液運行,會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形成“瘀塊”,即頸動脈斑塊。陳女士因教學壓力大,長期飲食不規律,正是“脾虛生痰”的典型人群。
二)腎氣虛衰:瘀阻加重的“推手”
“腎主藏精,精能生血”,隨著年齡增長如張大爺62歲)、長期熬夜或過度勞累,會導致腎氣虛衰。腎氣虛則無法推動氣血運行,血液流動變慢,痰濁和脂濁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加重瘀阻;同時,腎陰不足會導致“肝陽上亢”類似高血壓),血壓波動會衝擊斑塊,增加破裂風險。因此,中醫調理頸動脈斑塊,核心是“健脾化痰、益腎活血”,從根源減少痰濁生成,促進瘀塊消散。
四、解決方案:查出頸動脈斑塊該怎麼處理?分“風險等級”製定方案
針對頸動脈斑塊的處理,並非“一刀切”,而是根據“斑塊穩定性、狹窄程度、高危因素”分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三類,采取不同的乾預策略,同時結合中醫調理,實現“中西醫結合防控”。
一)低風險人群:穩定斑塊+輕度狹窄<50)+無高危因素
這類人群以“定期監測+生活方式乾預”為主,目標是防止斑塊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