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工業大學的新能源實驗室更熱鬨。教授帶著研究生們,正和新能源企業的工程師討論電池儲能技術。“企業投了500萬建聯合實驗室,咱們負責研發,他們負責轉化,上個月剛申請了3項專利。”教授擦了擦額頭的汗,“再過兩個月,新技術就能用到生產線,到時候企業的產能至少能翻一倍。”
企業工程師也忍不住讚歎:“以前找外地的科研團隊合作,不僅成本高,溝通還不方便。漢東的高校團隊就在身邊,有問題隨時能碰頭,研發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這500萬花得值,以後還要加大投入。”
這樣的場景,在漢東的各大高校實驗室和企業車間裡隨處可見。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漢東已有32所高校與120多家企業建立產學合作關係,企業累計投入研發資金超8億元,聯合開展項目156個,申請專利89項,帶動企業新增產值35億元。
這些成果,很快傳到了其他省份。中部某省發改委的考察團專門來漢東調研,走進漢東理工大學的芯片實驗室,看到教授和研究生們忙著給企業調試設備,考察團負責人感慨地說:“我們省也搞過產學結合,但要麼是高校隻管研發不管轉化,要麼是企業隻想要技術不願投錢,像漢東這樣‘雙向奔赴’的,真是少見。”
陸雲在座談會上介紹經驗:“關鍵是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製。高校出技術和人才,企業出資金和場景,研發成功了,企業賺錢、高校有收益、科研人員有獎勵;就算失敗了,成本也由雙方按比例分攤,這樣大家才敢放手乾。”
考察團成員一邊記筆記一邊點頭:“回去我們也要學漢東的模式,先找幾家重點企業和高校試點,爭取年底前也搞起聯合實驗室。”臨走時,還特意要了漢東產學合作的政策文件和案例彙編,說要“逐字逐句研究”。
外地的企業更是心動。東部沿海一家電子企業的老板,專門坐飛機來漢東,拜訪了漢東理工大學的張教授團隊。“我們廠一直想升級芯片檢測技術,但找了好幾家科研機構都沒談成。聽說漢東的高校和企業合作得這麼好,特意來看看,想把研發中心搬到漢東,跟張教授團隊長期合作。”
張教授笑著說:“隻要企業願意投入研發資金,提供實踐場景,我們肯定全力配合。漢東還有專門的‘產學合作補貼’,企業落戶還能享受稅收優惠,很劃算。”老板當場拍板:“那就這麼定了,下個月就把研發中心遷過來,先投200萬搞第一個項目!”
南部某省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也來到岩台罐頭廠考察。看到車間裡用的全是漢東農業大學研發的新技術,產品種類多、保質期長,負責人羨慕地說:“我們廠的產品總賣不遠,就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漢東的企業有高校當‘靠山’,太幸福了。我也想在漢東設個分廠,跟陳教授團隊合作,把我們的農產品也做成深加工產品。”
王磊熱情地介紹:“漢東對來投資的企業可照顧了,不僅有稅收減免,還能幫著對接高校資源。你要是來,我幫你聯係陳教授,保證讓你的產品技術上一個大台階。”負責人當場留下聯係方式,說回去就跟團隊商量落戶事宜。
短短一個月,就有18家外地企業來漢東考察,其中8家已經簽訂了落戶協議,計劃投資超5億元,全部要跟漢東的高校建立產學合作關係。省招商局局長笑著說:“以前招商要到處跑,現在好了,漢東的產學融合模式成了‘金字招牌’,企業主動找上門來,省了我們不少事。”
漢東的高校也成了“香餑餑”。外地多所高校派老師來漢東取經,漢東理工大學的王濤校長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波客人。“我們的經驗就是‘接地氣’,不搞虛頭巴腦的合作,而是讓科研跟著企業的需求走,讓研究生跟著項目練本事。”王濤校長說,“現在還有外地高校想跟我們聯合辦學,專門培養懂技術、懂實踐的人才。”
在漢東職業技術學院,外地考察團看著學生們在企業師傅和高校老師的指導下操作設備,忍不住豎起大拇指:“你們把產學結合做到了職業教育裡,讓學生畢業就能上崗,太實用了。我們回去也要調整課程,多跟企業合作,讓學生少走彎路。”
學院院長笑著說:“我們跟20多家企業簽了‘訂單班’,企業需要什麼人才,我們就培養什麼人才。學生在校期間一半時間在課堂學理論,一半時間在企業練技能,畢業就能直接上手,企業也願意要。”
隨著漢東產學融合的名氣越來越大,京都相關部委也派人來調研,準備把漢東的模式在全國推廣。調研組長在反饋會上說:“漢東的產學融合,不僅解決了企業的技術難題、高校的科研轉化難題,還解決了就業難題,是‘一舉三得’的好做法。我們會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文件,供全國參考學習。”
陸雲在會上表示:“漢東會繼續深化產學融合,下一步要建‘產學合作示範園區’,把高校實驗室、企業生產線、人才培訓基地都集中在一起,讓技術、資金、人才流動更順暢。我們還要設立‘產學融合基金’,給合作項目更多支持,讓更多企業和高校受益。”
深秋的漢東,產學融合的熱潮還在持續。高校實驗室裡,科研人員忙著攻克技術難關;企業車間裡,新設備運轉不停;產業園的工地上,聯合實驗室正在拔地而起;外地企業的考察團還在源源不斷地趕來……
漢東理工大學的張教授團隊,剛跟一家新落戶的外地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準備研發新一代芯片測試技術;漢東農業大學的陳教授團隊,正在幫南部企業規劃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新能源聯合實驗室裡,教授和研究生們,正忙著為企業的新生產線做技術儲備。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產學融合就像一股強大的合力,把高校的智慧、企業的資本、政府的支持緊緊凝聚在一起,不僅讓漢東的經濟發展更有後勁,也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更給全國的產學合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漢東方案”。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