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時,陸雲收到了李建國發來的短信,附了一張照片:老人和老伴坐在自家院子裡,麵前擺著剛從合作社領的大米和食用油,笑得格外開心。短信裡寫著:“陸委員,謝謝您的好政策,我和老伴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有吃有穿有錢存,活得踏實,有尊嚴!”
陸雲回複:“這是國家應該做的,隻要你們過得好,政策就沒白推。以後還會有更多好政策,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放下手機,陸雲看著窗外的燈火,想起一年前修改方案的深夜。當時的忐忑與不確定,如今都化為安心與篤定。漢東的試點隻是開始,未來,他希望這樣的政策能推廣到更多地方,讓更多老農不用再為養老發愁,讓更多農村煥發生機,讓每一位老百姓都能有尊嚴地生活,有盼頭地過日子。
漢東試點一周年的總結報告送到最高層案頭時,正值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籌備期。報告扉頁上,“93交地老農實現養老不伸手”“政策認可度91”的核心數據,被紅筆圈出,旁邊還附著李建國拿著工資條的照片——老人笑得滿臉褶皺,手裡的紙條上,“月收入3300元”的字跡清晰可見。
最高層逐頁翻看報告,指尖在“集體統籌+財政托底+務工增收”的政策框架上停留許久,又仔細讀了李建國、趙老栓的案例,抬頭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漢東的試點,不是簡單的土地流轉,是守住了老農的養老尊嚴,這才是民生改革該有的樣子。通知下去,明天召開專題會議,把漢東的經驗拿出來,讓各省、各部門一起討論,看看怎麼在全國推廣。”
消息傳到陸雲耳中時,他正在整理漢東試點的細節台賬——從每戶老農的交地時間、每月補貼發放記錄,到合作社的用工考勤、成本價購糧台賬,厚厚一摞資料,每一頁都記著實實在在的民生數據。秘書進來彙報時,他正對著“1.2萬戶老農全年增收超3600萬元”的數字出神,聽到要開專題會議,立刻起身:“把所有台賬都整理好,明天帶上,要讓大家看到漢東的經驗,不是紙上談兵,是經得起查、經得起問的。”
第二天的專題會議上,漢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先做彙報。他把試點前後的對比數據投在屏幕上:試點前,3個試點市撂荒地占比18,老農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試點後,撂荒地清零,交地老農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還有120名年輕人回村創業。“最關鍵的是,現在村裡再也聽不到‘養老難’的抱怨,老人們見麵聊的,都是‘這個月存了多少錢’‘合作社又種了什麼新作物’。”廳長的話,讓會場裡不少人頻頻點頭。
陸雲接著補充細節,手裡舉著一本泛黃的台賬:“這是李家莊的購糧檔案,每一筆都記著‘誰買了、買多少、花了多少錢’,一年下來,沒有一戶超量,沒有一起倒賣。我們還規定,集體與合作社的承包合同裡,必須寫清‘70用工優先給老農’‘日均工資不低於80元’,這些條款,就是給老農的‘定心丸’。”
最高層聽得認真,不時打斷提問:“老農務工的強度怎麼控製?會不會出現讓老人乾重活的情況?”陸雲立刻回答:“我們聯合人社部門製定了‘輕勞清單’,除草、摘菜、看護作物這些活兒才讓老農乾,重活全用農機;村裡還選了5名老農代表當監督員,一旦發現違規,立刻終止合作社的承包資格。”
財政部長也接過話:“漢東的財政補貼模式值得推廣,省級財政托底每月1000元,再用集體土地承包費補充,既減輕了財政壓力,又讓補貼有了雙重保障。我們測算過,全國推廣時,隻要合理統籌,財政完全能承受。”
會議從上午開到下午,討論的焦點漸漸從“能不能推廣”,變成“怎麼因地製宜推廣”。有省份提出,山區土地零散,集體統籌難度大;也有省份問,少數民族地區的老農務工習慣不同,怎麼適配政策。陸雲和漢東廳長按著試點經驗,一一給出建議:山區可以“小塊連片”,先整合臨近地塊;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結合當地作物,調整務工內容,比如讓老農參與特色果林的看護。
最高層最後做總結,目光掃過全場:“漢東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改革不能隻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尊嚴賬。老農把地交出來,是信任我們能讓他們過得更好;我們推廣政策,就要守住這份信任,不能讓任何一個老農因為改革吃虧,更不能讓他們丟了養老的尊嚴。”
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從下個月開始,先在全國10個省份選試點,參照漢東的框架,結合本地實際調整細則;半年後再總結優化,2025年全麵推開。各部門要通力配合,財政跟上補貼,農業農村部做好指導,民政部盯緊困難農戶,一定要讓‘雙證惠民’政策,成為老農的‘養老保障證’,成為農村的‘振興助推器’。”
散會後,陸雲走出會議室,陽光灑在身上,暖意融融。他想起一年前在李家莊田埂上,李建國說“要是能自己養活自己,就不用看兒子臉色”的心願,如今,這個心願不僅在漢東實現,還將在全國更多農村落地。
秘書拿著剛打印好的《全國“雙證惠民”試點推廣方案》,遞到陸雲手裡:“陸委員,按會議精神改好了,您看看。”陸雲翻開方案,看到“尊重農戶自願”“保障養老尊嚴”“嚴禁撂荒”的條款,心裡格外踏實——這些都是漢東試點裡,老農們用真心換來的經驗,也是未來全國改革的核心底色。
他抬頭望向遠處的農田,仿佛已經看到,一年後,更多農村的田埂上,老農們拿著“雙證”,笑著去合作社務工;曬穀場上,大家按成本價領糧,再也不用愁養老錢;村口的老年活動中心裡,老人們下棋、聊天,眼裡滿是安心與底氣。
這,就是改革最該有的模樣——讓政策跟著民生走,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在改革的浪潮裡,活得有尊嚴、有盼頭。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