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微看著這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心裡也翻滾著。
她看到有人眼裡噙著淚水,有人握緊了拳頭高高舉起,有人相擁而泣。
這些和她一樣的年輕人,這些每天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在圖書館裡埋頭苦讀的同學們,此刻都露出了最真實、最純粹的表情。
他們的眼睛裡有光。那是希望的光,是理想的光,是屬於這個剛剛從漫長的黑暗中蘇醒過來的時代、屬於這片土地上最優秀的中國青年的光。
那一夜的記憶,在往後的歲月裡,無論她走到哪裡,無論經曆什麼,都會時常浮現。
那是她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青春;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一個民族重新崛起的起點。
這一年的年底,林知微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綜合表現,成功地拿到了公派出國留學的寶貴資格。
並且,她還參加了在國內首次舉辦的托福考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表妹悠悠也突然下定了決心,要和她一起去英國留學。
悠悠的目標很明確,她也跟林知微一樣,申請了同一所學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林知微申請的是管理學專業,而悠悠,則選擇了攻讀歐洲法專業。
悠悠的這個決定,最高興的人莫過於林知微了。
隻不過,悠悠在國內學的專業是法律。國內和英國的法律體係並不一樣。
“反正多出去看看,多學習點東西,總是沒有壞處的。”悠悠是這麼對林知微說的,“再說了,姐,咱們倆在一個學校,我還可以每天跟你一起上學放學,順便還能幫你帶帶孩子。你去哪裡,找我這麼好的妹妹呀?”
看著大家一個個地都在為自己的畢業規劃著清晰的未來,最不開心的,反倒是李津了。
他學的是建築學,學製是五年。也就是說,等林知微和悠悠都從英國讀完碩士回來了,他才剛剛能從清華本科畢業。
林知微所在的經濟係,除了她,還有三名同學拿到了公派出國的名額。
隻是,他們要去的是太平洋彼岸的另一個國家。
係裡專門為他們四個人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歡送座談會。
地點選在係辦公室旁邊的會議室,雖然地方不大,但來的人不少。係主任、幾位教授,還有一些和他們關係好的同學,把不大的房間擠得滿滿當當。
白發蒼蒼的老教授看著即將遠行的學生們,眼神裡有欣慰,也有複雜的情緒。
他沒有說太多的話,隻是環顧四周,目光在四個學生的臉上一一停留,然後緩緩地說:“不管去到哪裡,記得要回來。”
聲音不大,卻字字千鈞。
會議室裡忽然靜了下來。
不知道為什麼,林知微忽然覺得鼻子有些發酸。
有人說,現在出國留學的人,很多都不會再回來了。
國外的條件好,科研環境好,生活水平高,誰還願意回到這個百廢待興、處處艱難的國家呢?
有的人是真的舍不得國外的優渥條件,有的人是在國外成了家、有了孩子,不方便回來了,還有的人是在國外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覺得回國是浪費自己的才華。
“不管去到哪裡,記得要回來。”
這不是命令,不是要求,甚至不是請求,而是一位老師對學生最深切的期望,是一個經曆過苦難歲月的知識分子對下一代最樸素的囑托。
“您放心,我們一定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