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微是在周四的下午,接到王璐電話的。
“喂,您好。”
“林同誌嗎?我是王璐。”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清亮,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林知微的心跳瞬間漏跳了一拍。
“好消息,”王璐沒有兜圈子,“社裡開會討論了你的方案,領導們基本同意了。”
“真的嗎?王老師,您是說……真的同意了?”
“嗯,不過有些細節還需要再敲定。”王璐的聲音很沉穩。
“你明天有空嗎?來出版社一趟,我們把合作協議的具體條款定下來。”
“有空,當然有空!”林知微幾乎是立刻答應。
“那就明天上午十點,還是我的辦公室。”
“好的,謝謝您!太謝謝您了王老師!”
掛了電話,林知微在原地站了好幾秒鐘,才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聽筒放回原位。
成了!
第二天上午,林知微提前十五分鐘就到了出版社。
還是那間堆滿了書稿的辦公室,王璐已經在等她了。
與上次的嚴肅審視不同,王璐這次的表情明顯放鬆了許多,桌上擺著一份剛剛打印好、還帶著油墨香氣的協議草案。
“來,林同誌,坐。”王璐示意她坐下。
“我們一條一條過一遍。”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兩人以前所未有的高效,仔細討論了協議的每一個條款——從辦刊宗旨的官方表述、內容的三級審讀流程,到財務分配方案的結算方式、人事管理權限和辦公條件的提供……
當談到人員編製時,王璐翻到協議的第三頁,用筆點了點其中一條:“關於編製,社長特批了。我幫你爭取到了兩個正式名額。”
林知微愣住了,她以為自己聽錯了:“兩個?”
她原本的設想是,能給主編爭取一個編製,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她從椅子上站起來,鄭重地鞠了一躬:“王老師,真的……太感謝您了!這兩個編製對我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她是真心實意的感激。她太清楚這意味著什麼了。
在當下這個年代,這代表著一種不可動搖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有了這兩個編製,她去其他地方挖人的底氣就足了。
王璐擺擺手,笑著說:“我跟你嫂子書藝都是從一個大院兒裡長大的,她托我幫忙,我當然要儘心儘力。”
她頓了頓,語氣變得認真起來:“不過,人情歸人情,社裡能批得這麼快,關鍵還是因為真心看好你,看好你的方案。”
“客氣的話你就不用多說了。”王璐收起笑容,“我隻希望你們能把這本雜誌辦好,辦出特色來,辦出影響力來,不要辜負社裡給的這些資源和支持。”
“我一定會的!”林知微堅定地說。
又談了一些關於創刊號時間表的細節,臨近中午,協議基本敲定了。
王璐說:“正式的協議文本,我們走完內部流程,下周打印出來,雙方簽字蓋章。不過你現在就可以開始籌備了,比如招人、找辦公場地這些。”
“好的,我明白了。”林知微點頭。
從出版社出來,林知微感覺自己走在冬日的陽光下,整個人都輕飄飄的。
她立刻回了家,從家裡拿了些準備禮物和從香港帶回來的洋酒作為年禮,直奔素素家。
她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好友,並正式向她發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