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臨朝議登基 群策定大計_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 > 第95章 臨朝議登基 群策定大計

第95章 臨朝議登基 群策定大計(1 / 1)

第九十五章臨朝議登基群策定大計

中軍大帳內,燭火搖曳,映著眾謀士俯身行禮的身影。“懇請主公登基”的呼聲猶在耳畔回響,劉進坐在主位上,隻覺頭皮發麻,心中翻起驚濤駭浪。

他從未想過,平定董卓的慶功宴尚未擺開,謀士們竟會拋出如此重磅的提議。登基稱帝?這步子未免邁得太快了些。

“諸位先生,快快請起。”劉進抬手示意,聲音帶著幾分乾澀,“此事……太過重大,容我三思。”

戲誌才、劉伯溫等人對視一眼,依言起身,卻依舊神色堅定,顯然並未因劉進的猶豫而動搖。

劉進看著眾人,眉頭緊鎖:“我實在不解。如今董卓雖滅,天下卻未平——袁紹,袁術,劉表,劉焉,劉岱,公孫瓚,韓馥等諸侯都有狼子野心,更有馬騰,韓遂等人在西涼虎視眈眈,各地的黃巾等亂匪也在作祟。此時稱帝,豈不是將我推到天下諸侯的對立麵?依我之見,當務之急應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穩固地盤,再圖進取才是。”

他的話音剛落,帳內便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王猛撚著胡須,嘴角勾起一抹淺笑;戲誌才垂著眼簾,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案幾;陳宮則微微頷首,似在琢磨劉進的話。

劉伯溫則是上前一步,目光沉靜地看著劉進,緩緩開口:“主公所言‘高築牆,廣積糧’,乃是長治久安之策,屬下深以為然。但‘緩稱王’三字,卻需審時度勢——昔日可行,今日卻未必適宜。”

“哦?”劉進挑眉,“先生何出此言?”

劉伯溫走到帳中懸掛的輿圖前,手指點在洛陽、弘農一帶:“主公試想,若帝尚在,您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諸侯雖有不服,卻礙於‘天命’二字,不敢公然與您為敵。您征討逆賊,是‘奉天子詔’;任免官員,是‘承天子意’;即便收納流民、開疆拓土,也能以‘天子之名’號令四方,名正言順,事半功倍。”

他話鋒一轉,語氣凝重了幾分:“可如今,帝已薨。這天下,便成了無主之物。先帝漢靈帝)子嗣凋零,除了早逝的皇子,再無親脈留存。按禮製,當從宗室諸王中擇選新君——可您看,東海王、琅邪王、陳王等宗室,要麼懦弱無能,要麼早已依附諸侯,誰能服眾?”

“若強行擇立,”劉伯溫的手指在輿圖上劃過兗州、冀州,“袁紹定會擁立一個聽話的宗室,袁術說不定會自立為帝,劉表、劉焉也會各有盤算。到那時,天下便會出現數個‘天子’,各方以‘勤王’為名相互攻伐,戰亂隻會愈演愈烈。主公雖強,卻也會陷入‘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困境——您討伐袁紹,他可說您‘攻擊宗室所立之君’;您征討袁術,他可說您‘嫉妒天命所歸’。如此一來,主公反倒成了眾矢之的。”

劉進沉默不語,指尖輕輕敲擊著案幾。劉伯溫的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他此前隻想著“避嫌”,卻忽略了“無主”帶來的更大危機。

劉伯溫見狀,繼續道:“主公身份特殊,既是漢章帝後裔、河間王劉開之後,又是先帝親封的高陽侯,論血脈,是正經的漢室宗親;論功績,討黃巾,定北疆,滅董卓、複兩京,功蓋天下;論實力,麾下兵馬數十萬,占據並州、司州大部,更有洛陽、弘農,長安在手。如今何太後更是在您軍中,她雖為婦人,卻是先帝皇後、當今太後,若由她下懿旨,勸主公登基,更是名正言順,誰敢不服?”

他頓了頓,補充道:“更重要的是,主公登基後,可立刻頒布詔令,安撫百姓,整頓吏治,讓天下人看到‘新朝’的希望。那些猶豫觀望的世家、流民,百姓,便會有明確的歸附方向,不至於被其他諸侯拉攏。至於‘三請三辭’的禮節,更是必不可少——既顯主公謙讓之心,又能讓天下人知主公登基乃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而非貪圖帝位。”

“伯溫先生所言極是!”沮授上前一步,拱手道,“屬下補充一句:主公若不登基,便隻能以‘車騎將軍’或‘高陽侯’的身份號令四方。可這兩個身份,雖能調動本部兵馬,卻無法號令宗室、百官。譬如長安、洛陽的舊臣,他們為何要聽您調遣?各地郡守、縣令,又為何要向您繳納賦稅?”

他語氣懇切:“唯有登基為帝,才能名正言順地重建朝廷,任命百官,製定法度。否則,主公與袁紹、袁術何異?不過是‘強兵自重’的諸侯罷了。一旦其他諸侯擁立宗室稱帝,主公反倒會陷入被動。”

戲誌才輕咳一聲,接過話頭:“沮公與伯溫先生說得都在理,屬下再從‘人心’二字說說。主公麾下將士,隨您出生入死,圖的是什麼?無非是功名利祿,封妻蔭子。主公若登基,他們便是‘從龍之臣’,功勳能被寫入史書,爵位能傳於子孫,這比任何賞賜都能鼓舞士氣。反之,若遲遲不稱帝,將士們看不到長遠希望,軍心難免動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看向劉進,眼中帶著深意:“更何況,主公推行‘三舍法’,提拔寒門,如今已經天下皆知,也得罪了不少世家。若不儘快確立帝號,以皇權壓製世家,那些被觸動利益的豪強定會暗中勾結,給主公製造麻煩。唯有皇權在握,才能名正言順地推行新政,實現主公‘澄清天下’的抱負。”

徐茂公捋著胡須,含笑點頭:“戲誌才所言‘人心’,正是關鍵。屬下曾觀天象,見紫微星明,帝星移位,正應在主公身上。此乃天意,不可逆之。再者,何太後久在並州,受主公庇護,對主公早已信服。由她出麵勸進,既能堵住悠悠眾口,又能彰顯主公‘尊奉太後’的仁孝之心,實乃一舉多得。”

王猛則從“務實”角度分析:“主公若登基,可立刻定都長安——長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是故都,有現成的宮室、府庫可用。以長安為中心,輻射司州、並州、若是儘快占據涼州,又能威懾關東諸侯。更重要的是,長安一帶曆經戰亂,百姓渴望安定,主公登基後推行休養生息之策,必能迅速收攏民心,建立穩固的後方。”

陳宮雖一向以“匡扶漢室”自居,此刻也上前道:“主公乃漢室宗親,登基並非‘篡漢’,而是‘繼漢’。自桓、靈二帝以來,漢室衰微,皆因奸佞當道。主公討董卓、安社稷,正是為了重振漢室。如今陛下薨逝,主公登基,正是‘承前啟後,再興大漢’之舉,於情於理,都無可挑剔。”

帳內眾謀士你一言我一語,從法理、人心、實力、時機等各個角度剖析,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劉進聽著眾人的話,心中的猶豫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

劉進站起身,走到輿圖前,目光掃過廣袤的疆域——從並州的群山,到兗州的平原,從洛陽的殘垣,到長安的宮闕。他仿佛看到了麾下將士浴血奮戰的身影,看到了流離失所的百姓期盼安定的眼神,看到了世家豪強蠢蠢欲動的野心。

是啊,他不能再等了。

若為了“避嫌”而錯失時機,導致天下分裂,戰亂不休,那他討董的意義何在?他畢生追求的“澄清天下”,又該如何實現?

“好!”劉進猛地轉身,眼中閃過一絲決絕,“諸位先生所言極是。既然天意如此,民心所向,劉某便不再推辭。”

帳內眾謀士聞言,皆麵露喜色,齊齊躬身:“恭喜主公!賀喜主公!”

劉進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沉聲道:“此事雖定,但需步步為營,不可操之過急。第一步,便是迎何太後入長安,籌備‘三請三辭’的禮節。”

他看向帳外,朗聲道:“傳我命令,令並州大都督薛仁貴:即刻派遣精銳親兵,護送何太後及我的眷屬,從並州太原出發,前往長安。沿途需嚴加護衛,不得有絲毫差池,若遇賊寇,格殺勿論!”

“令:趙風弘農太守,率五千兵馬留守弘農,修繕城防,安撫百姓,確保洛陽與長安之間的糧道暢通。”

“令:嶽飛、李靖、關羽、張飛等諸將,即刻整頓兵馬,隨我遷往長安。洛陽暫由高覽、孔融鎮守,待長安安定後,再作調度。”

“令:並州的房玄齡,杜如晦,寇準,程普,韓當等即刻前往長安,協助王猛先生等人修繕宮室,清理府庫,製定登基禮儀,務必在太後抵達前,讓長安恢複秩序。”

一道道命令有條不紊地發出,帳內眾謀士各司其職,開始著手籌備。戲誌才與陳宮負責擬定詔書,劉伯溫與王猛規劃遷都路線,沮授則整理宗室名冊,確保登基時的禮法無虞。

劉進站在輿圖前,目光落在“長安”二字上,眼神堅定。

“傳告全軍,”劉進的聲音傳遍大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三日之後,拔營起寨,前往長安!”

喜歡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開局向李二退婚 大楚風雲傳 悍卒!從壯丁開始逐鹿中原 黃天霸全傳 民國北平舊事 豫菜春秋 小男娘與校花的魔法少女日常 開局簽到仰望U8,環球一路桃花 劍嘯滄溟:陸遠傳 神仙姐姐:我真不是戀愛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