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連忙補充:“太後,劉進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若立他為帝,恐難約束,天下諸侯也未必服氣啊!”
“不服氣?”何太後眼中閃過一絲冷意,“不服氣的,莫非是想學董卓、做那謀逆的亂臣賊子?天下諸侯若真心為大漢,便該擁戴有功之臣;若心懷異誌,即便立了彆人,他們照樣會不服。”
她頓了頓,語氣愈發堅定:“劉進討董卓、複兩京、安萬民,功績天下共睹,論才論德,論功論績,哪個宗室能及?由他登基,才能讓天下人信服!”
王允見硬的不行,便換了個角度,語氣帶著幾分“關切”:“太後,恕臣直言,若劉進登基,您雖是太後,卻無子嗣傍身,日後恐怕……再無今日權勢啊。”這話看似提醒,實則帶著隱晦的威脅——若你執意立劉進,日後便會失勢。
何太後聞言,卻笑了:“王司徒說笑了。立帝是為了大漢天下,為了黎民百姓,並非為了哀家的權勢。哀家一個婦人,要那些權勢何用?”
她目光掃過眾臣,聲音陡然提高:“劉進為帝,是哀家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眾卿若真心為大漢,便該支持;若有異議,便是與天下為敵!”
殿內一片死寂。眾臣你看我,我看你,臉上寫滿了震驚與不甘。他們準備了無數說辭,卻沒想到太後會如此堅決地支持劉進,而且理由充分,讓他們無從反駁。
“傳哀家懿旨!”何太後不再理會眾人的反應,朗聲道,“高陽侯劉進,功蓋天下,德被四海,乃天命所歸,民心所向。著即請高陽侯登基為帝,承繼漢祚,以安萬民!欽此!”
內侍捧著懿旨,快步走出皇宮,直奔劉進的府邸而去。
此時的劉進,正在府中與家人團聚。妻子馬秀英帶著孩子們圍坐一旁,穆桂英等人也都在劉進身邊,難得親近!一家人其樂融融!
“主公,太後懿旨到!”親衛匆匆來報。
劉進心中了然,麵上卻故作驚訝,連忙起身接旨。內侍宣讀完畢,將懿旨遞到劉進手中。
“臣劉進,謝太後隆恩,隻是……”劉進捧著懿旨,麵露難色,“臣德薄才疏,何德何能繼承大統?還請公公回稟太後,收回成命,另擇賢明。”
他態度堅決,將懿旨奉還。內侍早已得了何太後的暗示,知道這是“三請三辭”的規矩,便假意勸說了幾句,見劉進執意不從,隻好帶著懿旨回宮複命。
馬秀英看著丈夫,輕聲問道:“夫君,我們真的要走那一步了嗎丁?”
劉進握住她的手,笑道:“事已至此,此事已經必須做了!放心,你就等著做你的皇後娘娘吧!”
次日一早,嶽飛、劉伯溫帶著劉進手下眾人,再次捧著太後的懿旨來到劉進府邸。
“主公,”嶽飛上前一步,語氣懇切,“太後懿旨再次下達,天下百姓皆盼主公登基,以安社稷。主公若再推辭,便是違逆天意民心啊!”
劉伯溫也道:“主公,如今四海未定,正需明主引領。您若登基,便可號令天下,平定叛亂,讓百姓安居樂業,此乃天大的功德。”
百官紛紛附和,懇請劉進接受懿旨。
劉進看著眾人,臉上露出掙紮之色,最終還是搖了搖頭:“諸位的心意,劉某心領了。隻是帝位乃國之根本,劉某實在不敢僭越。還請諸位回稟太後,容劉某再考慮幾日。”
眾人見他態度堅決,隻好再次作罷。
又過了三日,長安城外忽然來了數千百姓,手持萬民書,跪在宮門前請願,懇請劉進登基。與此同時,周邊郡縣的太守、縣令也紛紛上書,表達了同樣的意願。
嶽飛、劉伯溫等人再次帶著太後的懿旨、萬民書和郡縣奏疏,來到劉進府邸。這次,就連王允董承等人都加入了進來,看來,也是想明白了!
“主公,”劉伯溫展開萬民書,聲音帶著激動,“您看,這是關中、並州、等地百姓自發聯名的萬民書,足足有十萬餘人簽名!還有這些郡縣奏疏,足見天下人對主公的擁戴!”
嶽飛也道:“主公,太後第三次下旨,百姓沿街請願,若再推辭,恐寒了天下人的心啊!”
劉進看著萬民書上密密麻麻的簽名,又看了看百官懇切的眼神,終於長歎了一口氣,仿佛下定了巨大的決心:“罷了,既然太後有旨,百姓有願,諸位又如此堅持,劉某若再推辭,便是不識大體了。”
他接過懿旨,對著眾人深深一揖:“劉某多謝諸位信任。若真能登基,定當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不負太後厚望,不負百姓期盼!”
“主公聖明!”
百官齊齊跪拜,聲音震徹府邸。陽光透過窗欞照進來,映著劉進手中的懿旨,也映著他眼中閃爍的光芒。
三請三辭的禮節已畢,登基之事,終於塵埃落定。
長安城內,得知劉進應允登基的消息,百姓們紛紛走上街頭,歡呼雀躍。他們早已盼著能有一位強勢的君主,帶來安定的生活。在他們眼中,劉進討董卓、複兩京,是拯救天下的英雄,由他做皇帝,再好不過。
皇宮深處,何太後聽聞消息,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輕輕拍著懷中的安寧,低聲道:“我的兒,以後這天下,就是你爹爹的了。”
劉進家中,馬秀英,穆桂英等女,也都欣喜的看著這一幕!
一場關於帝位的博弈,以一種近乎圓滿的方式落幕。劉進即將登上九五之尊,而屬於他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喜歡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