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兵源之憂名醫入仕
晨曦微露,長安宮城的演武場上已響起清脆的劍鳴。劉進身著勁裝,手持一柄長劍,正與張出塵切磋劍法。張出塵的劍勢輕盈靈動,如弱柳扶風,劍尖劃過空氣帶起陣陣漣漪;劉進的劍法則剛猛有餘,章法稍遜,卻憑著一股韌勁與她拆招,兩人身影交錯,劍光閃爍,倒也有幾分相映成趣。
“陛下這招‘橫掃千軍’,力道是夠了,隻是轉身稍慢,若遇強敵,恐會露了破綻。”張出塵手腕輕翻,長劍如靈蛇般纏上劉進的劍刃,輕輕一挑便卸去他的力道,聲音中帶著幾分指點。
劉進收劍而立,額上已見薄汗,笑道:“出塵劍法精妙,朕自愧不如。看來往後還得多向你討教。”
正說著,演武場入口傳來腳步聲,有鳳衛營女兵來報,王猛先生求見。劉進於是讓她便請王猛進來!
很快,王猛便身著朝服,神色凝重地走了過來。劉進見他模樣,便知有事,揮手止住張出塵:“王先生來得正好,可是有要事稟報?”
王猛躬身行禮,目光掃過場中散落的劍穗,沉聲道:“陛下,臣方才清點府庫軍備與兵馬名冊,發現一個棘手的問題——長安城內的守軍,怕是有些不夠用了。”
劉進心中一凜,將長劍遞給一旁伺候的內侍,走到場邊的石凳上坐下:“哦?王先生詳細說說。”
“陛下請想,”王猛取出隨身攜帶的竹簡,攤開在石桌上,“當初陛下自並州出兵時,麾下共有二十五萬大軍。其中五萬由陛下親自率領入關,嶽飛將軍帶走十萬南下接收董卓舊部,再加上孔融、劉和二位將軍帶來的兵馬,以及收編的董卓降兵,扣除征戰損耗,總兵力一度達到二十萬出頭。十三太保的衛鼎軍,也是從這些兵馬中精挑細選的。”
他用手指點著竹簡上的數字,繼續道:“後來,陛下給了秦瓊將軍三萬兵馬,又允他在洛陽周邊募集兩萬,合計五萬鎮守虎牢關一帶;嶽飛將軍西征涼州,帶走了八萬精銳;昨日李靖將軍北征匈奴,又領走五萬大軍。這前後加起來,便是十六萬兵馬外派。再加上伍雲召等八位太保帶走的八千衛鼎軍,如今留在長安及周邊的兵馬,滿打滿算隻有三萬多,不足四萬。”
劉進眉頭漸漸蹙起:“三萬多……確實少了些。長安作為帝都,宮城守衛、京畿防務都需兵力,還要兼顧防備南麵的袁術,一旦有突發狀況,恐怕難以應對。”
張出塵在一旁聽著,也忍不住道:“袁術在南陽、豫州擁兵數十萬,若得知長安兵力空虛,難保不會趁機北上。陛下是該早做打算。”
王猛點頭道:“張姑娘所言極是。袁術野心勃勃,其麾下雖無頂尖名將,卻勝在兵多將廣,若真要動兵,三萬兵馬確實難以抵擋。而且,如今我軍兩線作戰,西征北討皆需糧草軍械接濟,長安作為中樞,絕不能出半點差錯。”
劉進指尖輕叩石桌,沉吟道:“王先生說得有理。兵力是立國之本,長安更是重中之重,確實不能大意。隻是……如今各處兵馬皆有安排,抽調不易,該如何補足呢?”
王猛似乎早有準備,拱手道:“陛下莫急。臣來之前,已核算過我朝如今的總兵力與人口基數,或許有解決之法。”
“哦?總兵力有多少?人口又有多少?”劉進來了興致。自他登基以來,各地人口與兵馬數時有變動,尤其是係統幾次獎勵人口,他還未仔細核算過總數。
“啟稟陛下,”王猛朗聲道,“如今我朝總兵力,算上秦瓊將軍鎮守洛陽的五萬、嶽飛將軍西征的八萬、李靖將軍北征的五萬,再加上長安及周邊的三萬餘,以及各地郡縣守軍、薛仁貴手下的四萬兵馬,十三太保餘下的衛鼎軍,總計已達三十六萬!”
“三十六萬?”劉進微微頷首。這個數字遠超他最初起兵時的規模,足以支撐兩線作戰,已是亂世中不可小覷的力量。
王猛話鋒一轉:“至於人口,更是喜人。臣昨日剛從戶部得到最新統計,如今陛下治下,司州含長安、洛陽)、並州全域,再加上新納入的部分郡縣,總人口已近七百萬!”
“七百萬?!”劉進猛地站起身,臉上滿是難以置信。他記得靈帝在位時,司州作為京畿重地,連同長安、洛陽在內,人口也不過近四百萬;並州雖地廣,算上黑山軍、白波軍等流民,也隻有兩百多萬。兩者相加,滿打滿算六百多萬,可經董卓之亂,洛陽焚毀,長安遭劫,按理人口該大幅銳減才是。
“陛下有所不知,”王猛解釋道,“董卓亂政確實導致司、並二州人口損耗近百萬,尤其是洛陽周邊,十室九空。但後來陛下平定關中,招攬流民,又有百萬人口加入進來,而近來幾日,近來幾日,張居正大人又發現了之前世家藏匿的近百萬人口沒有登記造冊,張居正大人已經全部徹查後登記完畢。如此此消彼長之下,才達到如今的數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進這才恍然,心中卻一陣唏噓。靈帝時司、並二州本有六百多萬人口,一場董卓之亂便折損近百萬,可見亂世之殘酷。那些消失的人口,或是死於兵禍,或是死於饑荒,或是流離失所,成為亂世的犧牲品。要不然係統獎勵兩百萬人口,現在人口更少,養活現在的兵馬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曾兵了。
“唉,逝者已矣,多說無益。”劉進歎了口氣,目光重新變得堅定,“當務之急,是用好這七百萬人口,讓百姓能安穩度日。對了,王先生,以如今的人口基數,若再招募四萬兵馬,財政上能否支撐?”
王猛撫須笑道:“陛下放心。如今我朝占據雍、並、司三州核心地帶,關中沃野千裡,並州畜牧業興旺,再加上繳獲董卓的糧草與府庫積蓄,財政尚算寬裕。彆說四萬兵馬,便是再招募十五萬,也能養得起。”
他話鋒微頓,語氣變得謹慎:“隻是,如今我軍已兩線作戰,西征涼州、北征匈奴皆需耗費大量糧草軍械,誰也不知後續會不會有新的戰事。若一下子招募過多兵馬,恐會讓財政儲備捉襟見肘,不如穩妥些,先招募四萬應急,餘下的視情況再做打算。”
“王先生考慮周全。”劉進大喜,“便依你所言,招募四萬兵馬!先生你配合於謙,儘快從各地青壯中挑選精悍之士,編入禁軍,加緊操練,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如此一來,我朝總兵力便有四十萬,足以支撐局麵了!”
“臣遵旨!”王猛躬身領命,眼中也閃過一絲欣慰。有了這四萬兵馬,長安的防務便無後顧之憂,陛下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各方挑戰。
兩人正商議間,演武場入口忽然傳來一陣細碎的腳步聲,一名鳳衛營的女兵快步走來,單膝跪地:“啟稟陛下,尚書令劉伯溫先生求見,說有要事稟報。”
“哦?劉先生來得正好,快請他進來。”劉進笑道。劉伯溫向來沉穩,若非重要之事,絕不會在這個時辰前來打擾。
片刻後,劉伯溫的身影出現在入口處,他身著青色官袍,手中拿著一卷文書,身後還跟著一位老者。那老者須發皆白,身著粗布長衫,背著一個藥箱,雖麵帶風霜,卻目光炯炯,精神矍鑠。
劉進初見那老者,覺得有些眼熟,待看清其容貌,頓時大喜過望,快步迎了上去:“莫非是華神醫?!”
那老者正是華佗,他見狀也拱手笑道:“陛下還記得老朽,真是榮幸。”
“神醫與朕有誓,朕怎會忘記?”劉進連忙請兩人到石凳上坐下,又命人奉上熱茶,“朕當年在揚州時,曾與神醫有言,許諾若神醫願來,必為你搭建施展醫術的平台,沒想到今日竟真能得見神醫,實在是幸事!”
華佗撫須笑道:“陛下當初雖在危難之際,卻仍心係百姓疾苦,許諾建館傳醫,老朽早已心動。如今陛下登基為帝,國泰初定,老朽便應約而來,想為陛下的盛世,儘一份綿薄之力。”
劉伯溫在一旁補充道:“陛下,華神醫近日剛到長安,臣聽聞消息,便立刻帶他來見陛下。神醫不僅醫術通神,更心懷濟世之誌,若能得他相助,實乃萬民之福。”
劉進深以為然。亂世之中,疫病橫行,戰士傷殘,百姓病死,多少人因缺醫少藥而殞命。若能推廣醫術,培養醫者,便能挽救無數生命,這比打贏一場戰爭更有意義。
“神醫有此心,朕感激不儘。”劉進當即起身,朗聲道,“朕現在就下旨,在長安城內選址,開設‘醫學堂’,由華神醫擔任院長,負責傳授醫術、編撰醫書、診治病患。醫學堂內的人事任免、藥材采購、課程設置,全由神醫做主,朝廷會全力支持,所需經費、人手,隻管開口!”
華佗沒想到劉進如此乾脆,眼中閃過一絲激動,起身對著劉進深深一揖:“陛下如此信任,老朽定當竭儘所能,將畢生所學傳於後人,讓天下百姓免受疾病之苦!”他行醫一生,最大的心願便是將醫術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能治病救人,劉進的旨意,恰好圓了他的夙願。
“神醫不必多禮。”劉進扶起華佗,笑道,“醫學堂之事,便勞煩神醫與劉先生一同操辦,越快越好。朕等著醫學堂開課的好消息。”
“臣等遵旨!”劉伯溫與華佗齊聲應道,兩人相視一笑,眼中都充滿了期待。
送走劉伯溫與華佗,劉進站在演武場上,望著初升的朝陽,心中一片暢然。兵力的問題即將解決,又得華佗這樣的神醫相助,這盛世的根基,似乎越來越穩固了。
他回頭看向張出塵,笑道:“看來今日是個好日子,不僅解了兵源之憂,還得了神醫相助。走,咱們再練幾招,就當是慶祝了。”
張出塵笑著拔出長劍:“陛下有令,臣妾自當奉陪。隻是這一次,陛下可彆再被臣妾挑落劍穗了。”
喜歡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