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關於荀彧,我始終不認為荀彧的家族能同意主角的科舉製度,所以這裡默認荀彧不會投奔主角,統一回複。
兗州大地,秋霜初降,將原野染成一片肅殺。陳留城內,秦瓊正站在府衙的地圖前,聽著麾下將領彙報三郡整合的進展。案幾上的文書堆積如山,卻都標注著“已辦妥”的朱批——短短數日,陳留、濟陰、東郡的戶籍已厘清,糧倉歸整完畢,鄉紳豪強儘數歸順,連各縣的舊吏也被範仲淹妥善安置,整個三郡呈現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將軍,三郡的郡兵已整編完畢,共得一萬兩千人,皆是精壯,可充作輔兵。”尉遲恭粗聲稟報,他剛從東郡回來,鎧甲上還沾著征塵,“範仲淹大人已下令開倉放糧,百姓們都念著朝廷的好,不少人還主動送來糧草,說要助大軍早日平定兗州。”
秦瓊點頭,目光轉向地圖上山陽郡的位置:“曹操在山陽布置了多少兵馬?”
太史慈上前一步,拱手道:“末將派斥候探查過,曹操命曹仁率三萬兵馬駐守山陽,於禁在巨野澤布下疑兵,程昱則坐鎮昌邑城,調度糧草,看樣子是想死守山陽,擋住我軍東進之路。”
程咬金摸著絡腮胡,笑道:“三萬兵馬算什麼?咱們四萬大軍皆是鐵甲精銳,便是曹孟德親自來守,也得讓他嘗嘗三板斧的厲害!”
秦瓊沉聲道:“不可輕敵。曹操麾下猛將如雲,謀士眾多,山陽郡地勢險要,又有昌邑城作為後盾,硬攻怕是要損兵折將。傳令下去,大軍明日拔營,向山陽進發,沿途不可驚擾百姓,若遇曹操的遊騎,隻驅逐,不戀戰。”
“末將領命!”帳下諸將領命而去,帳內隻剩下秦瓊和範仲淹。
範仲淹拱手道:“將軍,山陽郡的百姓多受曹操苛政之苦,若是能先派人曉以大義,或許能減少兵戈之禍。”
秦瓊點頭:“範大人所言極是。我已命陳到率五百親軍為先鋒,沿途張貼告示,說明朝廷大軍隻為平定叛亂,安撫百姓,絕不動民間一草一木。”
次日清晨,陳留城外的校場上,四萬大軍列陣待發。士兵們身著烏黑的明光鎧,手持長戟,腰間懸著環首刀,頭盔上的紅纓在秋風中獵獵作響。騎兵們的戰馬皆是河套良駒,馬蹄裹著厚布,踏在地上悄無聲息,卻透著一股蓄勢待發的威壓。
秦瓊身披亮銀甲,手持雙鐧,立馬陣前,朗聲道:“將士們,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日我等出兵山陽,隻為蕩平叛逆,還兗州百姓一個朗朗乾坤!記住,不傷百姓,不掠財物,有功者賞,違令者斬!”
“殺!殺!殺!”四萬人的呐喊聲震徹雲霄,驚得空中的飛鳥四散而逃。
隨著秦瓊一聲令下,大軍如一條黑色的巨龍,朝著山陽郡緩緩推進。旌旗蔽日,甲胄如林,所過之處,沿途的百姓夾道相迎,不少人還提著茶水、乾糧送到軍前,眼中滿是期盼。
山陽郡治所昌邑城外,曹操正與程昱、曹仁登上城樓,望著遠方塵煙滾滾的方向。連日來,他調集了山陽郡的所有兵力,又從濮陽調來兩萬兵馬,總算湊齊了三萬守軍,還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築起鹿角,布下了重重防禦。
“主公,秦瓊的大軍快到巨野澤了,先鋒陳到已在澤邊紮營。”曹仁指著遠處的地平線,語氣凝重,“斥候說,他們的軍隊一眼望不到頭,個個身披鐵甲,連戰馬都配了甲胄,軍容之盛,遠超咱們的預料。”
曹操的目光死死盯著遠方,手指無意識地攥緊了城垛。他打過不少仗,見過袁紹的河北精兵,也與呂布的並州狼騎交過手,卻從未見過如此精良的軍隊——四萬兵馬,竟能做到人人披甲!這得耗費多少鐵料?多少錢財?劉進麾下的府庫,究竟充盈到了何種地步?
“仲德,你怎麼看?”曹操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程昱眉頭緊鎖:“主公,秦瓊的軍隊不僅裝備精良,更難得的是軍紀嚴明。斥候說他們沿途秋毫無犯,百姓們都盼著他們進城,這比十萬雄兵更可怕啊。”
曹仁咬牙道:“管他什麼軍紀!真要打起來,還得看誰的刀硬!末將願率軍出城,與他們決一死戰!”
“不可!”曹操斷然否決,“秦瓊的軍隊皆是鐵甲,野戰對咱們不利。咱們隻需死守昌邑,拖延時日,等各路諸侯的援軍一到,便可反敗為勝。”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一名斥候飛奔而至,在城下喊道:“主公,秦瓊大軍已到城外十裡處,正在安營紮寨!”
曹操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不安:“傳令下去,緊閉城門,加強戒備,任何人不得出戰!”
三日後,秦瓊的大軍已在昌邑城外紮下連營。中軍大帳內,秦瓊正與諸將商議攻城之策,帳外傳來通報:“將軍,派去勸降的使者回來了!”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使者臉色鐵青地走進來,躬身道:“將軍,曹操不肯開城,還說……還說他是兗州士民共同推舉的刺史,朝廷無故派大軍前來,是欲加之罪,他絕不會束手就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