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龐大的帝國,尤其像如今製度日趨完備的大明,若要長久穩固運行,不致陷入衰敗、黨爭與內耗的泥潭,就必須擁有鮮活有力的人才選拔機製。
這套機製不能陳舊僵化,而應如初升朝陽,充滿生機。
朱雄英此次為大明獻上的兩大國策,正是支撐江山永固的雙柱。
第一條是:“北方之敵、一絕永患!”
直指大明自立國以來,延續最久、威脅最大的邊患——北境遊牧勢力。
從秦朝統一天下,到今日大明承繼正統,北方草原上的鐵騎始終如影隨形。
而大明所麵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小冰河期帶來持續嚴寒,土地凍裂,作物難生,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草原部族在饑餓與寒冷中掙紮,一旦無法維生,便會揮刀南下,叩關掠地。
要根除這一隱患,唯有兩條路。
其一是以壓倒性的兵力,傾儘國力,將敵寇徹底剿滅於荒漠深處。
可現實卻極為殘酷。
草原遼闊無垠,敵人見勢不妙便四散奔逃。
追擊?談何容易。
不說戰線綿延千裡,補給早已斷絕,單是將士水土不服、疲於奔命,就足以讓敵人如狼群般圍獵反撲,最終損耗國本,動搖根基。
除非擁有能橫掃千軍的機械鐵流——
那種依靠石油驅動的鋼鐵洪流。
在這樣的力量麵前,戰馬嘶鳴、彎刀閃光,皆如枯葉遇風,不堪一擊。
可惜,這樣的武器,此時的大明尚無法造出。
於是,朱雄英選擇了另一條路徑。
一條融合威懾與生存引導的策略。
那就是強製通商互市。
不是平等協商下的貿易往來,而是勝者主導、敗者服從的生存交易。
先以大明精銳武器雷霆出擊,將其主力徹底擊潰。
再在廢墟之上,給出唯一的活路:
放棄快馬與弓箭,換取牛羊牲畜,通過互市維持生計。
斷其兵源,改其生計,使其無力再起。
如此,北疆烽火可熄,萬裡邊牆終得安寧。
百姓安居樂業,不再聞警而驚。
這是物質層麵的根本變革,也是對外格局的重塑。
第二條國策則是:“文教興國、百工振業!”
著眼於內部肌理的再造。
變革宜早不宜遲。
縱觀大明曆代帝王,真正有能力推動根本性製度改革,又足以震懾群臣、令行禁止的君主,屈指可數。
其中,唯有兩人堪稱真正掌舵天下。
一位是開天辟地的洪武皇帝。
另一位,則是奪位登基的永樂帝。
永樂帝的統治地位,從根源上便存在爭議。
這種爭議如同影子,始終伴隨其執政生涯。
若論觸及利益最深的舉措,莫過於對科舉製度的調整。
到了他的時代,阻力愈發明顯。
相比之下,洪武年間則不同。
開國之初,皇權至高無上,無人敢輕易質疑。
皇帝的一言一行,皆具決定之力。
今日朝堂之上,雖無喧嘩。
但氣氛緊繃,如弦在弓。
朱元璋靜坐龍椅,未發一語。
然而群臣的目光,始終不敢離開他的麵容。
他眉梢一動,唇角一揚,眾人便已心知肚明。
直至朱允熥提出“魚躍龍門”之喻。
老皇帝忽然朗聲而笑。
“妙!”
“此言貼切!”
“我大明科舉,正是那道龍門!”
“若在躍起之前,設下重重瑣規,反倒束縛人才。”
“不如——”
“將這龍門造得更加巍峨、開闊!”
“細想之下……”
“大孫所倡之文教興國、百工並舉,確有遠慮。”
“拓寬學業門類,以基礎學識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