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是正因如此,洪武初年便推行四民之業,令農工商各安其位,廣開田畝,務在休養,以增人丁。
今日之大明,對外用兵,實屬形勢所迫,亦含太祖決斷。
高麗屢犯邊境,挑釁不止,近乎自取滅亡。
加之神威軍新成,正需一戰揚名,立威四方。
至於北元——
那是盤踞北方的心頭大患。
在原本的曆史中,大明兩百餘年,北疆始終不得安寧。
內亂頻仍,外敵壓境。
終致江山傾覆,日月無光。
如今,朱雄英綜覽全局,權衡利弊。
心中已然繪就強國藍圖。
首策在外。
先定戰局。
北境之事,仍由燕王主持,輔以神威軍精銳,再加朝廷糧草輜重源源不斷輸送前線。
勝負之勢,不過時間問題。
而此次出征的關鍵所在,並非取勝本身——
草原的威脅從未真正消散,那種“死灰複燃、生生不息”的韌性始終存在。
自秦漢時的匈奴,到隋唐之際的突厥,再到宋時遼、金、蒙元相繼崛起……北地的主宰者輪番更替。
一個部族覆滅,另一個便會悄然興起。
所以,大明所麵臨的北方邊患,歸根結底,隻係於一點。
必須斬斷那不斷重生的力量根源,唯有如此,北疆才能真正安寧。
相較之下,高麗不過是困於甕中的小獸,不足為慮。
其次,在朱雄英眼中,這亦是最快積蓄國力、振興大明的道路。
他曾獻上諸多典籍——涵蓋橋梁建造、道路鋪設、文教製度,乃至兵法戰術。
可依照大明當前的進度,結合人口規模與工藝水平來看……
進展太過遲緩。
於是,在思考如何根除北境之患的同時,必須加快自身的步伐。
向內紮根!
朱雄英為此立下兩條根本方向:
其一,以文教立國,夯實民智根基。
其二,以百工興邦,廣育技藝人才。
這才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所在。
而這兩條路徑的推行,正是朱雄英近日反複籌謀的核心。
如今,
“身外化身之力日益穩固,不必再如從前般處處遮掩。”
“但仍需謹慎行事。”
“好在時機已至。”
“一並啟動吧。”
他最終做出了決斷。
......
同一時刻,太子朱標處理完一日政務,照例輕步走向屋內。
手中握著花灑,準備為兩株長久枯萎的植物澆水。
那是他寄予厚望的植株,卻始終毫無生機。
無論怎樣照料,它們都似徹底死去。
可今日,當他推門而入的一瞬,腳步猛然頓住。
一抹嫩綠緩緩顯現,枝條抽芽,葉片舒展,生長之速肉眼可見。
轉眼間,兩株植物已如精心培育的盆景,亭亭立於眼前。
朱標又驚又喜,疾步上前細看。
緊接著,神情驟然凝固。
隻見那象征“子孫昌盛、家業豐盈”的榆錢樹上,赫然浮現出八個翠綠小字:
“文教興國、百工振業!”
而在另一側,那株寄托他對亡妻思念的枇杷樹乾上,則浮現了另外八字:
“北境草原,一絕永患!”
朱標呆立當場。
十六個字靜靜懸於眼前,如天啟般震撼心神。
方才那一幕——枯木逢春,生機驟現,令他心跳不止,仿佛觸到了某種深遠的答案。
良久,他才緩緩將目光重新落回那十六個字上。
文教興國、百工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