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提到的那個人的臉!
那個名字,如雷貫耳!
刹那間,朱允炆咬牙閉目,似下了某種決心。
“皇爺爺……你未免太過專斷!”
一聲嘶吼撕破晨霧,飽含憤恨與不甘。
......
次日清晨。
戰事未歇,朝局緊繃。
百官皆不敢怠慢。
天光未明,文武官員已齊聚皇城之外,靜候入宮。
天剛破曉,皇城外的風還帶著幾分涼意。
往日裡,官員們早已習慣按部就班地候門入宮。
今日卻不同,許多人剛到宮門外,腳步便釘在了原地。
眼前景象令人難以置信——大片人群跪伏於地,鴉雀無聲。
那些人衣冠整齊,卻神情惶然,仿佛背負著不可言說的重壓。
“這些人……為何跪在此處?”
“瞧見沒?四麵都是錦衣衛,一動不動地守著。”
“這陣仗……莫非朝中又出大事了?不會是又要查誰吧?”
“閉嘴!彆亂說話!”
不少人心頭一緊。他們昨夜並未聽聞任何風聲,此刻所見,隻叫人不由自主想起當年胡惟庸事發之時。
那時節,上朝如赴刑場,多少人清晨離家,便知未必能活著回來。遺書寫好才敢出門,已是常態。
而如今,相似的一幕竟再度上演?
難道平靜多年,又要掀起血雨?
正當眾人神色凝重、揣測紛紛之際,詹徽緩步而出,聲音平穩:“諸位無需驚慌。”
他頓了頓,繼續道:“此事牽涉不在百官,而在國子監。”
“國子監?”
“哎,你們看,那位不是祭酒大人嗎?怎的也來了?”
人群之中,果然有一位老者低頭佇立,眉宇間滿是愁緒,手指微微顫抖,顯是心神不寧。
有人輕歎一聲:“不必問他了。我已聽說,這一切,起因在於二皇孫。”
接著,便有知情者低聲將昨日之事娓娓道來——自楊士奇呈策,至皇長孫舉薦,再到二皇孫暗中插手,意圖奪功。
話音落地,四周悄然鬆了一口氣。
原來禍不起於己身。
隻要不是衝著自己來的,那接下來的事,便可以安心旁觀。
畢竟誰都不想再見到“郭恒案”那般的腥風血雨。
但隨著“楊士奇”三字傳開,一些曾在鐘山行宮目睹異象的老臣,麵色驟變。
那人,可是未來史冊中赫然在列的名字,大明兩百餘年興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更讓人震驚的是,“皇長孫”竟親自出麵舉薦,並提出關乎國運的策論?
這已非尋常爭執,而是牽動國本的大事。
至於那些跪在地上的人,則全因二皇孫妄圖截取功勞,手段拙劣,反被當場揭穿。
平日裡溫良恭儉的模樣,終究掩蓋不了私心。
隻是這一招太過稚嫩,漏洞百出,終致敗露。
“那……皇爺會如何處置?”有人終於忍不住低聲問道。
“看來今日這場朝會,注定不會平靜。我們是否應當為二皇孫開口?他如今跪在殿外,情形堪憂。”
“還有那國策之爭,楊士奇所陳之言,真能輕信?皇長孫親薦之人,提出的對策,難道隻是隨口妄言?”
“莫非他早已與皇長孫密談過?”
“可我們謀劃已久,若就此收手,豈非前功儘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