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議論紛紛。
群臣麵麵相覷,無人敢輕易決斷。
就在此刻,通往奉天殿的厚重宮門緩緩開啟。
兩側立著宦官,聲音尖細地傳入眾人耳中:“諸位大人,入殿覲見——”
話落,百官依次而行,步入大殿。
待他們走近,目光觸及殿前景象時,人人變色,驚愕難掩。
“那是……二殿下!”
一聲低呼驟然響起,帶著難以置信。
“齊尚書也在?他怎會在此?莫非聖上已動怒意,要當眾處置?”
朱允炆垂首跪地,指節發白,緊攥著衣袍下擺。
雙膝久跪於石階,劇痛如刀割筋骨,幾乎令他窒息。
他自幼錦衣玉食,何曾嘗過這般苦楚?
雙腿早已麻木,仿佛不再屬於自己,唯有疼痛深入骨髓。
但比起肉體之痛,更讓他無法承受的,是四麵八方投來的目光。
他是誰?
他是被讚為“溫文爾雅、才思敏捷”的皇室貴胄,大明的二皇孫。
如今卻像罪臣一般,屈身於眾目睽睽之下。
頭越埋越低,指甲深陷掌心,血痕隱現。
這是羞辱,是踐踏,是尊嚴的崩塌。
終於,百官儘數入殿,那些灼熱的視線隨之離去。
朱允炆微微鬆了一口氣。
可緊接著,一道威嚴的聲音從殿內傳出,如雷貫耳。
“陳知運,上前聽旨。”
陳知運,乃國子監祭酒,身形瘦弱,年邁蒼蒼,平日甚少現身朝堂。
但從昨夜起,他便知曉,今日必得親臨。
此刻,朱元璋端坐龍椅,麵容冷峻。
他的目光先落在殿外跪著的朱允炆身上,神色微動。
那一瞬,心底確有不忍。
可轉念之間,他眼神複又堅定。
不能再縱容下去了。
開個文會,吟詩作賦,無傷大雅。
但他心中有底線。
當年他傾儘心力,在天下廣設學堂,隻為振興文教,延續國脈。
國子監,不是某人培植私黨的地方。
若任由朱允炆如此行事,將來所出之士,還是為國為民的棟梁嗎?
倘若今日不正其風,明日各部官員爭相效仿,皆在學府中安插親信……
大明的根基,終將動搖。
東林書院本為講學之地,後來卻成了議論朝綱的中心。
大明國勢漸衰,內憂外患不斷。江南一帶的士人聚集於此,口口聲聲說是澄清吏治、舉薦賢才,實則結黨營私,互相標榜。他們以“清流”自居,動輒彈劾官員,乾預政事,漸漸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
朱元璋早已知曉此事根源。
那一夜夢境所見,未來景象曆曆在目——朝廷被一幫嘴上仁義、行事虛浮之人把持,綱紀廢弛,皇權旁落。
而這一切,竟與今日國子監風氣暗中相連。
當他從蔣所口中得知,朱允炆身邊那些監生竟公然走上街頭,插手民間言語,他心中警鈴大作。
這並非小事。
這是苗頭。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