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知運,你進來時,可看見外頭跪著的人?”
殿內寂靜,風穿廊而過。
陳知運雙膝一軟,撲通跪地。
自洪武開國以來,郭恒案不沾,空印案不染,連胡惟庸那等大獄都未曾牽連於他,今日卻因一群學生,命懸一線。
“回陛下……是國子監的監生。”
朱元璋緩緩起身,聲音低沉:“咱養他們在監,食朝廷俸祿,住官家屋舍,為的是什麼?”
“是讓他們讀聖賢書,成棟梁材。”
“不是讓他們拋下經卷,混跡市井,指手畫腳!”
他猛然抬手,指向宮門外那一排顫抖的身影:“你說,這些人,將來能替咱治天下嗎?”
無人敢應。
陳知運額頭貼地,冷汗直流。
“你有幾罪?”朱元璋再問。
對方仍語不成句。
“說不出來,就滾出去跟他們一起跪著!”
話音落下,殿中氣息凝滯。
朱允炆低頭跪伏,麵部扭曲,隱忍不發。
其餘學子麵色如紙,四肢發抖,仿佛死期已至。
“皇上!”
國子監的主管跪伏在地,聲音顫抖。
“老臣失職,未能約束學子,此乃其一。”
“教導無方,致使他們結黨喧嘩,擾亂朝綱,此乃其二。”
他低頭哽咽,欲言又止。
朱元璋猛然起身,眼中怒火迸發:“還用說嗎?你放任那些監生一個個變得趨炎附勢、投機鑽營,見了二皇孫便爭相攀附,恨不得立刻獻上忠心?”
“這難道不是你的第三重罪?”
“你告訴我,國子監裡頭的讀書人,每天想的可是當官發財?”
“人還在學府,心思早已投向權門?”
“你們身為師長,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話音未落,老爺子抓起案上奏本,狠狠擲於階下!
“咱還活著!”
“太子尚未登基!”
“你們倒已忙著為第三代鋪路了?”
“好啊!”
突然間,殿內鴉雀無聲。
文武百官麵如土色,連呼吸都凝滯了。
就連朱允炆,也驟然抬頭,臉色慘白,眼中儘是驚懼與無助。
“既然你們如此熱心籌謀。”
“那今日就來給咱算算——朱允炆年十七,可否提前就藩?”
“替他挑個封地。”
“議個王號。”
“順便……等咱一閉眼,太子繼位。”
“你們不如把下一位君主也定下來好了!”
......
桃園深處,朱雄英靜觀其變。
他對朱允炆遭此訓斥,確實未曾預料。
他原本所圖,不過是借勢推進計劃,完成第五階段的“國富民強”,從而汲取更多天地之氣。
至於提及楊士奇,實屬靈光閃現,順勢道出“永絕北患”之策。
如今看來,此事即將被提上議程。
接下來,便是新的國策開啟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