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終究不是朱標。
其一,他手中無兵權。
朱允炆身旁,竟無一名真正忠於他的將領,更無任何血脈相連或根基深厚的軍事支持者。
其二,他對文官體係缺乏掌控之力。
那些表麵擁護之人,大多心懷私利,隻盼將來借其勢推動“士大夫掌權”。
而朱允炆所能展示的,不過是一句“自幼聰慧勤學”般的讚譽罷了。
其三,母族勢力近乎為零。
現任太子妃呂氏,僅為前元舊臣之女。
當初朱標納她為妃,實為安撫舊部之舉,並非出於權勢聯姻的深謀。
若僅止於此,或許多年之後,憑借呂氏正妃之名,朱允炆仍有望登基。
但關鍵之處在於——
皇長孫,朱雄英的存在。
朱標心知肚明,這些日子兒子舉止異常,根源正是這個長兄。
那個失而複得的大兒子,實在太過耀眼。
坦白講,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朱雄英幾乎繼承了他所有的優點。
不僅如此,對方還擁有自己未曾具備的東西。
血統上,他是真正的嫡長一脈;
軍中,有諸多將領暗中庇護;
文臣裡,連年過八旬、德高望重的劉三吾,都曾是他的啟蒙之師。
更重要的是,百姓眼中的朱雄英,早已超越凡俗。
短短時日,他雖未頻繁露麵,卻已讓整個大明煥然一新。
饑荒得以緩解,流民重返家園,邊疆安寧,賦稅減輕。
他在民間的形象,近乎神跡。
人們談起他,如同談論天傾救世之人。
尤其是在那場“雄鷹盛典”之後,老爺子當眾揭開一切真相,使得朱雄英的聲望如日中天。
他不僅掌握了事實,更贏得了人心。
如果說,朱標原本是理所當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坐擁天下歸屬之名。
那麼如今的朱雄英,已然成為萬民心中期盼的象征。
萬人敬仰,四海歸心。
朱標深知,這不是虛妄之談。
而是鐵一般的現實。
也正是這份沉重的現實,逼得自己的次子慌了陣腳,開始四處奔走,急於尋找立足之地。
過去,自洪武十五年朱雄英消失後,他一直以為自己將是承前啟後的那一人。
因此行事謹慎,步步為營。
而現在,一座又一座名為“朱雄英”的高山橫亙眼前。
那些原以為唾手可得的一切,正悄然滑離掌心。
一切驟然間化為泡影,連一絲期盼都成了奢侈的妄想。
走到這一步。
朱允炆所作所為的根源,已然昭然若揭。
朱標心緒起伏。
而這一切,老爺子早有預料。
他望著眼前的二孫子,目光沉靜,語氣中透出幾分蒼涼。
“咱原想問問你,可知道自己錯在何處。”
“可方才已問過國子監祭酒,便不再多言。”
“說再多理由,歸根結底,也不過是那一個緣由。”
他眯起眼,直直盯住朱允炆。
趁著大殿寂靜無聲之際。
他道出了那句話——那個所有人都懂,卻無人敢點破的真相。
或許整座奉天殿內。
唯有朱元璋一人,能將它說出口。
“你在怕你大哥,對嗎?”
話音落下。
朱允炆身體猛然一震,眼中血絲密布,手指如鉤,深深掐進大腿。
喘!
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