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諸公必會追溯前朝舊製,尋求借鑒。”
“但……”
“皇長孫所見,截然不同。微臣思索通宵,唯覺其意深遠,根係蒼生!”
“蒼生?”
此二字一出,滿殿皆驚。
眾人麵麵相覷,眼中儘是困惑。
北境邊患,刀兵不息,怎會與百姓扯上關聯?
“你說的是……萬民?”老爺子眉頭緊鎖,低聲重複。
“不!”楊士奇斷然搖頭,“所係者非一人一地,乃是普天之下黎民蒼生。確切而言,是大明百姓與北境子民;若推而廣之,則天下之人,四海之內,皆在其列!”
老者眉頭緊鎖,“此話怎講?”
“陛下容稟,且聽臣一問。”
楊士奇神色肅然,轉向朝中諸臣:“請問諸位大人,倘若真要根除北患,依諸公之見,當行何策以定乾坤?”
此言一出。
群臣先是愕然,繼而低頭沉思。
片刻後,一名官員上前奏對。
“昔漢武帝征伐匈奴,終得大勝。其所憑者,乃精銳之師,利刃之器。”
“更兼雄才之將,國力鼎盛,方可壓敵於千裡之外。”
“翻閱史冊,莫不如是。”
“然戰勝易,滅族難。匈奴之亡,實至東漢方成定局。”
“且其敗後,鮮卑乘勢而起,取而代之,執掌草原。”
“鮮卑之後,柔然興焉,繼而突厥稱雄。”
“須知草原部族林立,並非鐵板一塊。以一國之力驅逐一部,已屬艱難。”
“彼等逐水草而居,無城郭之固,疆域遼闊,氣候嚴酷。”
“我軍每北進一次,皆耗資巨萬,傾儘國力。”
“勝則罷兵,尚可言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若徒勞無功,便是挫辱;一旦戰敗,國本動搖!”
這官員話音未落。
匍匐在地的齊泰忽然開口:“正因如此,唐太宗北征既畢,遂行‘以夷製夷’之策。”
“但此策亦險。”
“稍有差池,便釀成安史之亂般的浩劫。”
“故而——”
“曆朝雖能暫抑外患,卻從未真正實現永絕邊憂。”
“陛下!”
“這正是二皇孫與臣等難以信服楊士奇之言的緣由。”
“欲求一勞永逸?”
“談何容易!”
“其間難關幾重?阻礙幾許?”
“又怎能令草原遊騎如我中原王師,安居城垣,守土有責?”
“我朝強盛時,彼遁於漠北;衰微之際,即南下犯邊……”
“當今大明製度,實融曆代之所長。”
“築長城以拒敵於外。”
“設藩王與衛所,控扼要害。”
“前哨之地,更有歸順元將協防,借彼之力,製彼之族。”
齊泰果非常人。
昔日曾為建文帝執掌兵部,今日論政,條理分明,如數家珍。
連當前邊防布局之細節,亦了然於胸。
若隻看架構之周密。
大明今日之策,幾近所能企及的極致。
言畢,齊泰抬起頭,目光如炬,直視楊士奇。
“你聲稱皇長孫許諾你參與國策製定!”
“試問,如今我大明已融合曆代治世之長,製度完備,綱紀嚴明!”
“那皇長孫還能提出什麼不同凡響的方略?”
“莫非是你假托其名,肆意妄言?”
“陛下……”齊泰猛然轉身,麵向禦座之上的朱元璋。
“臣與二皇孫所行之事,皆出於忠君報國之誠,毫無私念,請聖上詳察!”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