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馬皇後或朱允熥開口,朱雄英已接著說道:
“眼下不過幾條板凳,尋常人看個兩回也能模仿。”
“可若是更複雜的活計呢?”
“譬如造一輛華貴馬車,車輪要渾圓如鏡,車廂還得雕花刻紋,精細入微。”
“不是做一兩張桌案,而是一千輛、一萬輛馬車呢?”
“限定三日交付,辦得到嗎?”
“那時,難道不需更多匠人協力?”
“可大明的匠籍早已定死,平安縣哪有這許多人手?任務下來,豈非束手無策?”
話音落下,馬皇後目光低垂,陷入沉思。
朱雄英卻未停歇,聲音漸揚:
“同樣的道理!”
“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並非雕梁畫棟的馬車。”
“而是父皇曾展示過的那具鐵器模型——”
“能在地上奔行,拖動千鈞、萬鈞,乃至無窮重貨的龐然巨物!”
“這東西,不止要木匠,還要鐵匠,要懂得煉鐵鍛鋼之人。”
“要能讓它動起來的動力之源。”
“更要有精巧運轉的機關結構。”
“今日的大明,有這能力嗎?”
他自問,也自答:
“沒有。”
……
同一時間。
皇宮深處,奉天殿內。
楊士奇立於階前,緩緩陳言:
“啟奏陛下,當今天下,最缺的是匠人。”
“缺的是成千上萬、精通技藝的專業工匠。”
“正如先前所議,以牛羊換草原戰馬,斷其兵源……”
“但若無陛下所提‘晝夜疾馳、運貨千萬’的鐵車實現,”
“那些從北地運來的牲畜,也無法及時分運消化。”
“否則——”
“單是沿途轉運耗費的錢糧,便足以耗空國庫,甚至反受其累。”
此言既出,大殿一片肅靜。
片刻後,朱元璋緩緩點頭,群臣亦隨之頷首。
無人能否認,這話切中要害。
而皇帝心中,始終掛念著工部的進展。
“你講得對。那鐵車雖已有模型,可真要量產,匠人必然不足。更何況,朕還想讓它貫通兩京十三省!”
所謂兩京。
一是應天,當今國都。
一是北平,前朝舊都,今為留都。
至於十三省,幅員萬裡,山河浩蕩。
大臣聞言上前一步,低聲稟報:
“陛下宏圖若要實現,不僅工藝須提升十倍百倍,各業工匠之數,恐怕也要增至百千倍方可支撐。”
“啟奏陛下。”秦文用微微俯首,語氣謹慎。
楊士奇拱手再問:“尚書大人,這般技藝,尋常匠人可堪掌握?”
話音落地。
秦文用神情微變,目光驟然一凝。
他先是望向楊士奇,眼中閃過一絲驚異,似已洞悉其言外之意。
隨即轉身,麵向禦座。
“回陛下,鋪設鐵軌一事,牽涉極廣。地形走勢、土質鬆密、風霜雨雪皆需考量。所用鋼鐵之純度、車廂銜接之精巧、材料取舍之考究,無不繁瑣。”
“更不必說那‘蒸汽機’三字,據文獻所述,結構層層嵌套,機關繁複如天書。”
一字一句落下。
殿中文臣紛紛蹙眉,神色凝重。
連老爺子也不由坐直身軀。
心中漸明——此事之艱,遠超設想,步步皆難,處處是坎。
“如此浩大工程,何時才能落成?”
“莫非要等上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