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朝廷取才的命脈所在。
工匠雖能造器修橋、築城鋪路,技藝精湛。
可治國理政、安頓黎民,豈是僅憑手藝便可勝任?
縱使他對官員常有苛責,心中卻明白——
沒有這些人輔佐,一人之力,如何執掌萬裡江山?
此事絕無可能更改。
朱元璋目光掃過殿中,最終落於解縉與楊士奇身上。
“北境邊患一事,所議之策可用。”
“靜待老四軍報即可。”
“至於方才所提百工之事——”
他轉頭看向秦文用。
工部尚書立刻出列,“臣在。”
“加快進度,若缺匠人,即刻征調各地。”
“此事到此為止。”
言畢,拂袖轉身。
群臣默然退開。
孔訥嘴角微揚,眼中掠過一絲滿意。
詹徽、茹瑞等人亦神色鬆弛,仿佛卸下重負。
唯有楊士奇輕歎一聲,搖頭不語。
這般結局,早在預料之中。
解縉卻攥緊拳頭,低聲自語:“錯了,全錯了。”
“這不是對抗,而是補益。”
“不是取代,而是共進。”
他的聲音淹沒在退朝的腳步聲中。
無人駐足,無人回應。
“若無他事,各自散去吧。”
朱元璋開口,宣告今日朝會終結。
這場廷議曆時良久,歸結三事:
其一,國子監與朱允炆之過;
其二,平定北患之策;
其三,百工之爭險些釀成風波。
帝王眉宇間透著倦意,語氣低沉。
待眾人將退,他忽然開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國子監上下,閉門反省一月。”
“不得外出,不得授課。”
旨意落下,無人敢言。
“這件事不能就這麼算了,國子監的規矩必須再收緊些。”
“還有——朱允即日起閉門思過,為期一月,明日便開始執行!”
“今晚你隨父親一道來見我,有些話得當麵講清楚,也算提前打個招呼。”
“該說的,總得說明白。”
話音落下。
朱允炆臉色驟變。
可此時的朱元璋怒意未消,隻是輕輕揮了下手,便命眾臣退下。
群臣魚貫而出,剛踏出大殿,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低聲議論方才一幕。
楊士奇初登朝堂,今日一番陳詞,如鷹擊長空,引人側目。才走到宮門外,已有不少官員迎上來道賀。
是真心稱許,還是另有所圖,無人知曉。
唯獨解縉。
或許因他提出“百工振業”之議,孤身直諫,竟成了眾人避之不及之人。
同僚紛紛繞行,似要撇清關係。
他默然一笑,輕輕搖頭。
忽然間,楊士奇推辭身邊簇擁之人,徑直走向解縉。
“解大人,適才朝中所提之事,在下心中尚有不解之處,願向您請教。”
解縉微微側頭,見是楊士奇,語氣冷淡。
“楊兄高才,在下不敢稱大人。”
“但既開口,便請直言。”
楊士奇眉頭微皺,片刻後才舒展。
他心裡明白,自己在殿上雖率先提及“百工振業”,卻未深入闡述。
反讓解縉獨自承擔鋒芒,成為眾矢所指。
而自己抽身而退,難免被人視為畏首畏尾。
想到此處,他輕歎一聲,神情轉為鄭重。
“解兄……”
“敢問一句,您可真正了解皇長孫?”
“哦?”解縉眉頭一動,眼神微凝。
原本的疏離之意,悄然少了幾分。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