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數載,他已能通曉經典,遍覽史籍。
如今若論學問之廣,朝中許多飽學之士亦難與之比肩。
而她在旁伴讀多年,眼界見識也隨之大增。
先前見朱雄英斷言天下大勢,已覺不凡。
如今再聽他說出“儒學何時成為國學”這一轉變的關鍵節點。
言語雖少,卻直指核心。
每一句都踩在曆史脈絡的關節之上。
她不禁心生讚歎。
“公羊學說……”她輕聲重複,眸光閃動。
既像是自語,又似試探。
“你可明白,為何漢武帝會采納董仲舒之議?”
朱雄英神色從容。
他知道,這不僅是提問,更是祖母對他學識的一次審視。
但他心中已有成算。
隨著思緒不斷沉澱,他對這千年文脈的理解,也越來越深。
士農工商的格局,馬皇後提到的那些深層緣由,朱雄英心知肚明。四民秩序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撼動。
可有一點不容忽視。
這四類身份的劃分,追根溯源,正是儒學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產物。
正因如此,如今朝堂上的種種困局,其根源不在製度本身,而在支撐它的思想體係——儒學。
若能從儒學內部破局,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徑,便足以扭轉乾坤。
一旦這條道路被開辟出來,哪怕滿朝文武群起而攻之,天下大儒口誅筆伐,萬千學子議論紛紛,也無法再阻擋半步。
原因隻有一個。
這正是朱雄英所堅持的核心所在:擴大根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把儒學這個“盤子”不斷做大,使其包容萬象,最終讓所有人置身其中,再也無法抽身反對。
當那一天到來時,誰還能站出來質疑?
那種境界,令人望之如仰高山,心生敬服。
但這條路,極難走通。
儘管如此,朱雄英目光堅定,毫無遲疑。
他望向馬皇後,那雙眼睛始終注視著他,充滿探詢與期待。
他挺直身軀,聲音清朗地說道:
“漢武帝需要一種思想,來統一整個大漢的精神世界,讓他手中的權柄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董仲舒所持的公羊之學,看似僅立兩點,卻恰好契合了帝王所需的一切。”
“其一,不同於秦時儒者主張複周禮、行分封,它高舉‘大一統’旗幟。”
“普天之下,皆為王土;四海之內,皆為臣民。”
“其二,提出‘大複仇’之義。”
“以德報怨,何以待恩?孔子有言:以直報怨。”
“更有古訓:九世之仇,亦可討還!”
話音落下,他略作停頓。
馬皇後眼中已泛起光芒,輕輕點頭,示意他繼續講下去。
朱雄英微微頷首,接著道:
“那時的大漢,長期受匈奴壓迫,隻能以和親換取安寧。漢武帝劉徹早已憤懣於心。”
“但他要發動北伐,必遭朝中重臣阻撓。”
“畢竟此前國策奉行黃老之道,講究無為而治,務在安養生息。”
“可到了武帝之時,國力已複,天下豐足。”
“他認為,是時候改變了。”
“於是親召董仲舒入宮,問以天人三策。”
“最終,大一統與大複仇的理念,成為國家主導思想。”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