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一處雅致酒樓,二樓包廂簾幕低垂。
楊士奇與解縉對坐於案前,茶未動,話已起。
提及皇長孫,解縉眉宇間仍有不平之氣。官場冷遇讓他難掩憤懣。
楊士奇卻隻輕聲道:“你真懂皇長孫殿下嗎?”
解縉一愣:“此話怎講?”
“我雖久居地方,京城風雲也略有耳聞。”楊士奇緩緩道,“每一回皇長孫開口,看似微小,實則步步生根。”
“如今朝中群臣反對聲浪高漲,連皇上都麵露不悅。”
“可回顧過往,但凡殿下提出之事,初時皆遭非議,最終卻無一不成。”
解縉沉默。
片刻後低聲問:“你的意思是……此事終將推行?”
楊士奇未答,隻淡淡一笑:“拭目以待便是。”
“自他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便從未失算。”
“這一次,北境戰事得勝,皇上與群臣皆認可其策。”
“你不覺得,整個大明,正在靜候什麼嗎?”
“等一陣風。”
“從塞外吹來的風。”
“若是大明真的勝了,他提出的‘以牛羊代戰馬’之策便會落地。”
“那時,大明將邁入一個轉折之口。”
解縉目光微閃:“你是說……”
“舊製難繼。”楊士奇聲音沉穩,“單靠四書五經、八股文章選拔官員,早已無法支撐國運轉動,更補不上人才斷層。”
“天下之勢,注定要變。”
......
紫禁城內。
自早朝歸來,皇帝麵色始終陰沉。
朱標立於殿側,低聲勸慰:“父皇不必動怒,四民有序、科舉取士,本是您定下的根本之策。”
“眼下恢複民生最為緊要,循序漸進方為穩妥。”
“雄英年紀尚輕,想法雖好,終究欠妥。”
“等他日後正式參政,再親自教導也不遲。”
“皇家子弟,首重穩局,貴在平衡。”
“變革過急,縱能強盛一時,亦恐動搖根基。”
“可這也動搖了根基!”
“這些事,總得有人來引導才行。”
老人再次強調了自己的立場。
朱標站在一旁開口:“父皇,雄英從不做無準備之事。”
“若無十足把握,他怎敢提出這般構想?”
“再者,軍隊先行,商旅跟進的北境布局一旦落實,商人的分量自然加重。”
“火器監的技術進步,您也親眼所見。”
“工部近來的變動,您更是一清二楚。”
“您不是還提過,想看看那鐵軌鐵車何時能在大地上跑起來?”
“好讓應天到老二、老三、老四處,朝發夕至。”
“今日去老二府上,明日便能登門老三宅邸。”
“但現實是,眼下大明工匠的進度實在緩慢。”
“真等下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成事。”
“倒不如——”
“先立規矩,搭建框架。有了土壤,匠人才能源源不斷湧現。”
老人沉默著,眉頭緊鎖。
他已不再年輕。
此刻最盼的,不過是江山穩固。
子孫順遂,代代相承。
太多變數,在他眼裡,隻會埋下隱患。
“老大,咱剛說了,咱要的是平衡!穩住大局!”
朱標輕笑,帶著幾分無奈。
他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