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未穩,何故南顧?”
“鄭國公,高麗之地荒涼苦寒,遠征耗損巨大,所得難償所失。”
“我大明兒郎,皆父母所養,血肉之軀,非為無謂犧牲而生。”
群臣紛紛開口,言辭懇切,立場鮮明。
其間,練子寧冷聲接道:
“高麗百姓,非我華夏子民。”
“其地民風桀驁,若激起全民死戰,李成桂與舊王聯手抵抗……”
“屆時大明豈非腹背受敵?”
“國雖強盛,窮兵黷武者終將自斃,此理鄭國公豈會不知?”
“再者,高麗之地,形同雞肋,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憂。”
“縱然拿下,需派多少將士鎮守?”
“又有幾人願離故土,赴那冰天雪地?”
連番詰問,字字如針。
他的意思再清楚不過——
要掌控高麗,先得開戰。
可一旦開戰,代價沉重,回報微薄。
那裡百姓未曾浸潤禮樂教化,在大明眼中屬化外之民。
不服王化,難以治理。
若設官治政,必日夜防亂,疲於奔命。
叛亂一起,征討無休。
純屬自攬重負。
更緊要的是——
練子寧抬首直視龍椅:“陛下,我大明今日不缺土地。”
“缺的是人。”
“六千萬之眾看似龐大,可邊陲千裡尚有荒蕪。”
“當務之急,是安民養息,繁衍人口。”
“不是貪圖虛名,憑空惹禍。”
練子寧再度拋出一記狠招,直指常茂難以反駁的要害。
這背後,藏著一段塵封的舊事。
當年朱元璋打下中原江山後,並未一味擴張,而是選擇依托長城布防,穩守疆土。
原因簡單得令人心酸——人不夠。
兩京十三省,橫跨萬裡山河,人口竟不足六千萬。
許多地方荒無人煙,野草叢生,地圖上雖劃歸大明,實則空有其名。
南方尚可,承襲前宋繁華,百姓安居,賦稅充盈。
北方卻近乎廢墟,戰亂多年,十室九空,連官府都難派員駐守。
也因此,邊境小國屢屢試探。
有的悄悄挪動界碑,蠶食邊地;有的乾脆屯兵壓境,看大明能否反應。
朝廷並非不知,隻是力不從心。
兵馬調不動,糧草供不起,百姓更不願遷往苦寒之地。
朝中一時沉默。
常茂卻被幾句文辭逼得退回原位,臉色鐵青。
他攥緊拳頭,強行壓下胸中怒火。
可聲音已如刀鋒出鞘,冷得刺骨。
“李成桂陳兵鐵嶺,踏我邊界,此事就罷了?”
“高麗數次越界占地,視我朝如無物,也當沒發生?”
“日後若有他國再來侵犯,我等隻需閉眼裝傻,任其猖狂?”
三問出口,殿內一片死寂。
常茂向前一步,腳下磚石似被踏裂。
他對戰守之事,寸步不讓。
“至於你們擔憂的治理難題,其實也不難解。”
他忽然冷笑,語氣卻讓朱元璋猛然抬眼。
“咱大明的地盤,哪怕眼下沒人住!”
“也得堂堂正正插上‘明’字旗!”
“管不管得過來,是以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