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陣列中,許多人早已對方氏新政心生不滿。
今日借機發難,實為表達對“重技輕儒”的不滿。
而武將之中,常茂旗幟鮮明,支持征伐。
兩股勢力,涇渭分明。
文要安邦,武欲拓土。
朝堂看似爭策,實則已成皇子之間角力的戰場。
在場諸人,目光交錯,心思翻湧。
皇子皇孫隊列中,氣氛悄然緊繃。
朱允炆嘴角微揚,眉宇間掠過一絲難以掩飾的欣喜。這場無聲的較量,他早已洞悉其中玄機。
局勢正朝著對他極為有利的方向傾斜!
方孝孺字字鏗鏘,聲如洪鐘,在大殿之上回蕩不息。連太祖皇帝也不由自主地皺起了眉頭。
這話說得並無差錯。
眼下,太祖陷入了沉思。
朱允炆越看越是心喜。
齊泰此舉,實乃神來之筆。
練子寧、方孝孺二人,儼然成了他手中最鋒利的雙刃劍!
若論朝堂爭辯,那位傳言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朱雄英,至今連影子都未露——他又憑何與我抗衡?
難道指望那些隻知舞刀弄槍的武夫,憑著一股熱血莽撞發言嗎?
這一瞬,朱允炆幾乎抑製不住內心的暢快,幾欲仰天長笑。
就在這時——
“皇爺爺!”
一聲清亮童音驟然響起,朱允炆臉上的笑意瞬間凝固。他猛地轉頭,望向那個突然開口的朱允熥。
隻見那少年緩步上前,麵容尚帶稚氣,卻因多次隨朝聽政,神情已不似從前那般慌亂。
“孫兒另有見解。”
“講。”
朱允熥目光炯炯,腦海中迅速閃過大哥此前叮囑的每一句話。
破局之法,其實在大哥口中早已鋪陳清楚。
隻需稍加梳理,便能抓住要害!
“大哥先前所提兩條國策,其一,正是根除北患的根本之計!”
“大軍開道,商旅繼進!”
“不出數月,大明北疆沿線必將因與草原互市而興盛繁榮。屆時,邊地必崛起數座重鎮!”
“更不必說,大哥獻上的耐寒稻種。倘若真能在遼東廣袤荒原上開墾出萬頃良田——”
“北地將徹底擺脫貧瘠之困!”
“百姓飽食,城鄉富庶,農商並舉,百業興旺!”
少年手臂一揮,氣勢如虹:
“如此要地,豈容外敵覬覦?臥榻之側,安能任人酣眠!”
長久以來,朱允熥在眾人眼中,始終是怯懦寡言、難當大任的模樣。
曾經,大明諸多官員私下議論儲位歸屬之時。
那時,朱雄英尚未現身。
呂氏之子朱允炆,身為太子妃所出,自然備受矚目。
無人說得清,是他托了母親的福,還是母親沾了他的光。
但在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夭逝之後,朱允炆便成了上下公認的大明第三代繼承人。
事實亦是如此。
自幼年起,他的培養規格便是最高密級,重中之重!
相較之下,朱允熥雖也曾受教於鴻儒碩學。
可惜,諸位大儒一致評斷:不堪擔當,性情柔弱。
在皇室寥寥無幾的集會中,朱允熥的舉止屢次令朱元璋與朱標眉頭緊鎖。
時間流轉。
十載光陰悄然逝去。
朱允炆在諸孫之中,逐漸嶄露頭角,鋒芒畢露。
而朱允熥,儘管母族勢力根深葉茂,堪稱大明最龐大的政治支柱,卻日漸被邊緣化,形同棄子。
倘若一切照舊。
多年之後,他或許僅能承襲“吳王”之位,待太祖駕崩,便難逃被朱允炆幽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