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暗流湧動。
朱允墳輕笑出聲,眉宇間已了然於心。
他清楚齊先生等人布下的局,也看穿了這場對峙背後的真正意圖。
環顧四周文武百官,朱允蚊心知肚明:倘若朱允通再進一步言明其策,今日殿上,無需他動手,自有人跳出來壓製那少年。
“話既至此,便無需遮掩。”
朱允通聲音清朗,如鐘擊石。
“先前舅舅欲出兵高麗,雖可一時平亂,卻極易激起全麵戰端。”
“即便得勝,數十年後邊患仍可能重燃。”
“故而,刀兵並非上策。”
“真正的關鍵,在於戰前的全麵壓製。”
“大明需建一條鐵路——依大哥所贈書中記載,可令大軍一夜奔襲千裡!”
“隻要鐵軌貫通南北,中樞之令便可瞬達四方。”
“疆土之內,無論遠近,皆握於朝廷掌心。”
“中央權柄之穩固,地方掌控之嚴密,對外威懾之強勢。”
“前所未有,曠古未有!”
“我大明之鼎盛,必將淩駕漢唐之上!”
此言一出,滿殿震驚。
朱允通語調激昂,毫無退讓之意。
他並不在意齊泰等人暗中籌謀的小動作,反而徑直揭開底牌,坦蕩前行。
“皇爺爺!”
他轉身麵向龍椅之上的老者,直言相詢。
“當年《雄鷹盛典》,您命工部呈出鐵路與蒸汽機之模型,百官共睹,京畿百姓亦有所見。”
“今日可否請工部重獻此物於殿前?”
朱元璋凝視著這個孫子,眼神深處泛起波瀾。
他心中明白,若真能建成貫穿兩京十三省的鐵路網,大明的統治力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樣的江山,牢不可破。
他豈能不喜?
可他也深知,以當下大明之力,實現此舉近乎天方夜譚。
他曾親問工部尚書秦文用——
鋪設全國鐵路,需多少人力?
答案令人震駭:百萬之眾,或難儘成。
更有一句補言:“恐終難竟全功。”
原因在於,鐵軌建設非僅鋪路而已。
需開采礦山,采掘鐵、煤乃至石油;
需冶煉金屬,製造部件;
需工匠勘察地形,設計路線,反複測算;
需建立配套工坊,培訓人員,維持運轉。
真正到最後鋪設軌道的工序,反而是最易執行的一環。
難點,全在前期那層層疊疊的籌備。
哪一個工程不需要匠人反複嘗試與鑽研?
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稍有差池,便可能功虧一簣。
這般宏大的建設藍圖,背後需要多少技術之士?
鐵路一旦鋪設,蒸汽動力豈能缺席?
秦文用曾提及,太孫所提供的圖樣中,蒸汽機僅是起點,未來尚有更複雜的演進。
所需之人,遠非今日大明所能企及。
聽聞這些構想,老爺子隻覺腦中沉重。
最終,他隻問出一句最根本的話:
“大明要不要……大規模地造就工匠?”
那一日。
秦文用,這位自踏入仕途便步步謹慎、雖居工部尚書之位卻始終低調自守、從未樹敵的官員,長久沉默。
就在朱元璋即將失去耐性之際。
他終於開口。
“於公,臣身為朝廷命官,執掌工部,自當期盼百工興旺。若陛下決意興匠,臣與工部上下,必感激聖恩。”
“可臣亦是科舉出身,身後牽連萬千寒窗苦讀之士,門生故舊遍布朝野,此事,臣不敢代他們應承。”
話畢,老爺子揮袖令其退下。
臨行前,卻留下一道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