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看見聖人眼睛亮得駭人。他當然記得那個暴雨夜,聖人在淩煙閣盯著十八學士畫像說過同樣的話,隻是那時稱作"釣賢之餌"。
倘若科舉考核算學,大唐子民或許個個精通勾股方圓之術!
實則大唐詩壇群星璀璨,詩仙詩聖輩出,根源在於科舉取士重詩文之道。
你看那李白,因詩才驚動天聽,得蒙玄宗召見。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親為研墨,一介布衣竟得朝廷授官。
若非其性情狷介,不屑尋常官職,仕途前程當不可限量。
李二聞言頓悟,雙目炯炯有神。
"原來如此!"
他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豁然開朗。
甚至觸類旁通:"照此說來,若科舉考較農事,則百姓皆成耕作能手;若比試冶鐵,則大唐神兵利器取之不竭,可是此理?"
李沐雖覺此話過於直白,卻也隻得頷首。
此言倒也不差!
若真以農事取士,說不定真能培育出幾個精通自然之道的奇才。
然此等設想終究格局有限,非李沐本意。
"老李,你隻見其表啊!"
"耕作冶鐵與吟詩作賦,究其根本都是技藝而已。"
"若欲締造盛世,關鍵不在這些技藝,而在於根本之道!"
後世科舉淪為八股取士,應試教育盛行,皆因此理。
這些不過是可以訓練的技藝,熟能生巧罷了。
但對家國進步,裨益有限!
李沐要做的,是徹底改變這個局麵。
讓大唐科舉從根基上就與眾不同!
為讓李二明白,李沐直指要害:
"老李且看渭水鐵廠的高爐,你說是一百個老匠人厲害,還是一座高爐厲害?"
李二不假思索:"自是高爐!"
"你那高爐日產三萬斤精鐵,抵得上舉國工匠!"
說到這裡,不禁望向渭水方向,眼中猶帶震撼之色。
生活常識的每一個領域,深入研究都能成為一個專業方向。不論是耕種田地、建造房屋道路、飼養牲畜、製造工具器械,還是研製藥物材料......
這些其實就是未來高等學府的研究內容。
李沐明白,國家的進步依靠的正是這些專業人才。雖然管理型人才也必不可少,但掌權者中往往充斥著隻會仗勢欺人之輩。他早已厭倦了那些誇誇其談的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
"老李,這就是科技強國的理念。"李沐最後總結道。
"科技強國?"李二反複品味著這個詞。經過李沐之前的解釋,他完全理解這個概念。越琢磨越覺得深有道理,眼中漸漸閃現出光彩。
"科技強國!"
李二激動地按住李沐的肩膀,內心充滿敬佩。
"說得好!原來科技才是真正使國家強盛、實現理想的途徑!李小子,你幫我撥開了迷霧,讓我看清了未來方向!"
想到高爐煉鐵、高產紅薯和水泥配方,李二終於真正明白了科技強國的含義。再精湛的耕作技術,若不研發新品種,沒有發現紅薯這樣的作物,終究難以養活眾多人口;再高超的打鐵手藝,麵對能產出鐵水奔流的高爐也黯然失色。
李二下定決心,大唐今後要以科技立國。將科技之道作為最高追求,作為選拔人才的根本標準。那些不願學習、不肯鑽研科技的人,要來何用?就用科舉製度將他們全部淘汰!
想通這些後,李二對科舉製度也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李小子,我明白了!科舉就按你的建議,以科技之道為最高標準,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從今往後,我大唐將以科技為尊!"
見科舉製度終於擺脫了陳腐思想的束縛,李沐倍感欣慰。這樣的大唐,未來充滿希望!
"科舉的目標明確了,其他細節就好辦了。"
"我們可以將科舉分成幾個層級:通過基礎文字和算術考試的,可授予童生資格,考試可在縣城舉行;知識更深入、科目更細致的,可授予秀才功名,考試設在郡城;對各學科有更深造詣的,通過後成為舉人。舉人可以治理地方或管理工坊產業,這類考試要在都城長安舉辦。"
這套分層選拔人才的製度設計得詳儘周全,令人歎服。李二聽得入神,眼中閃爍著欽佩的光芒,生怕漏掉一個字。
李沐繼續完善最後的構想:"最終階段,要在精英中選拔最傑出的英才,讓他們引領大唐的未來!通過終極考試的,授予進士頭銜。進士考試在皇宮舉行,由李世民陛下親自主持。"
"老李,你覺得這個方案如何?"
這是經過曆史檢驗、最切實可行的製度。李二驚為天人,除了讚歎已無話可說。
"服!心服口服!李小子,今日我老李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此刻的李二完全放下了皇帝的身份和父親的威嚴,幾乎要成為李沐的信徒。這番論述將......
科舉新政議定後,李世民對李沐已是言聽計從。這般精妙的科舉製度,確非他能構想得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依你所言施行科舉,我定全力促成此事。"李世民故作姿態道,"依你之見,科舉何時舉辦為宜?"
李沐麵露難色:"此事難在我對世家現狀知之甚少。"
李世民當即詳解各世家近況,尤其提及太原王氏庶子王孝遠之事。李沐聽得雙目生輝,擊節讚歎:"此子當記一功!"
他與世家既有國仇,亦有私怨。初入長安時滎陽鄭氏公子刁難,醉月樓那場算計,樁樁件件都令他耿耿於懷。
"世家確該整治。"李沐沉聲道,"王孝遠此舉大快人心。"
李世民試探道:"如今世家內亂,可否趁機開科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