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把話說清楚!"
"各項稅賦各有用途,若不如此征收,朝廷拿什麼維持運轉?拿什麼賑濟災民?"
稅製之事,自古皆然。無論是大唐還是後世,稅賦之製又有哪朝哪代不繁雜難解?
李沐翻閱典籍,隻見史冊所載稅目紛繁——田稅、戶賦、地租、捐納、課稅、調役、丁算、力庸、糧貢、榷布、銅錢......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
略加梳理,倒也窺得幾分門道:
"稅"從禾字,重在五穀實物,百姓田中所產即為稅糧;
"賦"從貝字,重在銅錢貨幣,商賈經營所納即為賦錢;
"算"從竹字,重在丁口人頭,按人征收即為算賦。
僅此數端,便見百姓肩上稅負何其沉重。
"老李!"李沐正色道:"我非謂朝廷不該征稅,而是這征稅之法大有偏頗——豈能將萬鈞重擔儘壓於赤貧百姓之身?"
"該當令那些坐擁良田千頃的豪族、日進鬥金的商賈、食祿萬石的官吏共同分擔!"
"唯有如此,方能稍解黎民之苦,略均天下財富!"
"便說那長安城門稅,專挑升鬥小民收取,最是該廢!"
李世民聞言勃然變色,眼中精芒暴漲。這番言論振聾發聵,字字皆是經國大道!
"此真社稷良策!"李世民鄭重起身,袍袖無風自動:"李沐,爾今日為朕拔雲見日矣!"
向來以"小子"相稱的天子,此刻直呼其名,足見此事已超脫私誼,純為國事而論。
"朕即刻下詔廢除城門稅!"
見天子從諫如流,李沐續道:"老李若行此政,臣敢斷言——國庫歲入非但不減,反將倍增!"
"何以見得?蓋因那區區一文城門稅,於百姓卻是千斤重擔。免去此稅,鄉民自會挑著糧米、扛著柴薪、攜著布匹入城貿易。"
"市井繁榮則商稅日增,此乃損小利而收大益之法!"
李世民聞言拊掌,頓覺豁然開朗。這些言論與前日所聞經濟之道環環相扣,自成體係。
"且細細道來!"皇帝竟執筆記錄:"究竟如何改製,方能減民負而增國庫?"
這問詢發自肺腑。多年來,這位馬上天子始終在尋找一條利國利民的康莊大道。
如今,李沐提出的這一套治國方略,正是李二多年求而不得的治國良策。
李沐侃侃而談,毫無保留地闡述自己的見解:
"收稅這事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富人多出錢,幫窮人過上好日子!"
"瞧瞧那些世家大族,霸占良田山林,他們可曾繳過稅?"
"再看那些商賈,個個腰纏萬貫,卻變著法子逃稅漏稅!"
"還有那些官員,拿著豐厚俸祿還貪得無厭,他們又繳過多少稅?"
"必須建立的稅務衙門,配備精兵強將,才能從這些富人手裡收到重稅!"
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讓李二等人聽得目瞪口呆。就連執掌財政多年的長孫無忌也大為震動。
眾人沉思良久,越發覺得李沐所言極是。朝廷並非不對富商巨賈征稅,隻是這些勢滔天,總能找到法子逃稅,最終稅負都落在了平民百姓肩上。
這便是土地兼並愈演愈烈的根源:百姓不是自願賣地,實在是朝廷稅賦太重,辛苦耕作一年連溫飽都難保。相較之下,給世家當佃戶反倒輕鬆些——即便要將大半收成交給主家,剩下的也比繳完皇糧後多得多。
李二恍然大悟,拍案長歎:
"原來如此!朕早知世家是禍害,今日才明白症結全在這稅賦上!"
困擾多時的謎團終於解開。李二看清了世家危害社稷的本質,也更加堅定了鏟除世家的決心。
他正襟危坐,虛心求教:
"小郎君,這稅務衙門該如何組建?所謂武力支持又當如何實施?請細細道來。"
這個武裝征稅的構想實在駭人聽聞,卻又一針見血。畢竟征稅就是從彆人口袋裡拿錢,誰都不情願。那些豪門巨賈更不會坐以待斃。而地方稅吏向來欺軟怕硬,隻敢對平民百姓逞威風,哪裡敢動真格的去收豪強的稅?
李二越聽越覺得醍醐灌頂,仿佛窺見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小李啊,這般征稅的法子,老夫真是聞所未聞!"
"若能組建專門征稅的兵卒,看那些豪強還怎麼偷漏賦稅!"
"連帶著那些貪贓枉法的勾當,也都逃不過法眼了!"
"這對整頓朝綱,可是天大的好事!"
李二以之姿細細思量這武裝征稅的提議,愈發覺得精妙絕倫。
若真能推行,不僅國庫能收齊賦稅,充盈財源。
更能杜絕大半,讓那些蠅營狗苟之徒無處下手。
此計當真令人拍案叫絕!
長孫無忌與魏征望向李沐的目光,已滿是崇敬。
"李公子真乃神機妙算!"
"如此妙策都能想出,老夫自愧不如啊!"
"莫非是天賜奇才?"
長孫無忌抬眼望天,似要找尋是哪路神仙,能造就這樣非凡的頭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征更是心悅誠服,比起自己整日諫言,李沐的建言實在高明太多。
見眾人這般欽佩,李沐心中頗為自得。
這法子原是借鑒後世某國的做法。
那裡有句俗話:人生三事避無可避——出生、死亡與納稅!
即便是作奸犯科之徒,也得乖乖繳稅!
那國是非暫且不論,但這稅製確實驗證了其征稅之嚴。
從無人敢逃那稅警的追查,畢竟他們可是配著真家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