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媽祖軍平靜發展的一年_1800年之龍騰四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1800年之龍騰四海 > 第27章 媽祖軍平靜發展的一年

第27章 媽祖軍平靜發展的一年(2 / 2)

陳阿生接過話頭:“對!比如臉盆、水桶、勺子、碗——這些家家戶戶都離不了的東西,現在大多是木頭、陶土做的,可木頭容易裂,陶土容易碎,鐵呢?摔不壞,用一輩子!”

牛野眼睛一亮:“你們是說……做鐵製的日用器具?”

李海潮點頭:“沒錯!你想想,一個鐵臉盆,用個十年八年都不會壞,比木盆耐用多了;一個鐵勺子,不怕摔,不怕燙,比陶勺強多了;再比如鐵桶,裝水裝米,結實又輕便,誰不喜歡?”

陳阿生補充道:“而且,這些東西,老百姓買得起,也願意買!畢竟,耐用才是硬道理!要是咱們能打出名氣來,說不定比賣生鐵還賺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牛野沉思片刻,忽然拍腿笑道:“你們倆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層呢?”

李海潮笑道:“牛老哥,你之前一門心思撲在煉鐵上,自然想不到這些‘小玩意兒’。可現在咱們明白了,鋼鐵不光能鑄大器,更能貼近老百姓的日常,這才是長遠之道!”

陳阿生也點頭:“是啊,與其追求產量,不如琢磨怎麼讓鐵真正用進老百姓的生活裡。摔不壞、用得久,才是真本事!”

牛野哈哈大笑,端起酒碗:“好!既然如此,咱們就試試!從明天起,讓老匠人帶幾個徒弟,先打一批鐵盆、鐵勺、鐵桶出來,看看市場反應!”

三人相視一笑,窗外的礦場燈火依舊閃爍,但這一次,不再隻是為了煉鐵,而是為了煉出真正貼近生活的鐵器。

於是,“鐵飯碗”這個新生詞出現了!

兩個月後,同步出現的還是一個奇葩的巨型水壓機,彆誤會不是現代水壓機,而是一個巨大的鐵皮箱子,裡麵注入十噸的水。

用蒸汽機加齒輪組一點點將水箱吊起來,下麵是兩個鋼鐵模具,將鐵放進去,在鐵皮箱子落下來,就能壓出一個鐵製的東西,比如直接壓出一整片鐵皮,比如換模具壓出鐵皮碗,比如鐵片臉盆。

就是這時代鐵皮有些厚,用料是真的紮實,有點沉手啊!

誰也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三個月前,當牛野、李海潮和陳阿生三人把第一批鐵製臉盆、水桶和勺子擺在鐵礦港的集市上時,圍觀的人不少,可大多隻是好奇地敲了敲,搖搖頭就走了。"鐵做的?太重了!這得多少錢?誰家天天用鐵碗吃飯啊?"

於是,牛野直接讓每家領一個鐵飯碗,拿回去試一試。這不要錢的,誰不要?

結果,這碗真他娘結實,隨意砸,都不壞,消息像野火般傳開了。

第二個月,鐵礦港的鐵匠鋪前排起了長隊。礦工們發現,一個鐵水桶能用好幾年不漏,鐵勺子不會缺口,鐵碗摔在地上隻會"當啷"一聲,連個缺口都不會有。更妙的是,這些鐵器雖然比木陶的貴些,可能用十年,算下來反而更劃算。

"快看!蘭芳國的商隊來了!"

原來,澳洲南麵新發現的四個定居點——"廣源營和興屯永安堡"和"長樂村"——急需耐用器皿。蘭芳國的商隊聽說鐵礦港的鐵器"摔不壞、用得久",立刻趕來采購。

"五十個鐵桶!要最厚的!"

"兩百個鐵碗,要能裝熱湯的!"

"鐵勺子!越多越好!"

牛野站在堆滿鐵器的貨棧前,看著夥計們忙得腳不沾地,李海潮和陳阿生在一旁數著訂單,笑得合不攏嘴。

"牛老哥,咱們當初就想著做個耐用的家夥什兒,誰能想到..."李海潮撓著頭笑道。

陳阿生接話:"誰能想到這鐵盆鐵碗,竟能風靡整個澳洲十七個營地!"

牛野望著遠處新搭建的貨棧,笑著搖頭:"東西實在,自然有人搶著要。什麼大乾快上,什麼盲目擴張,都不如把一樣東西做到極致。"

貨棧的招牌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十年不壞鐵器鋪"。而遠處的新定居點,已經有商隊載著第一批鐵器出發,準備讓這"摔不壞"的奇跡,傳遍整個澳洲大陸和蘭芳國。

牛野,到現在都以為隻有像戰艦和鐵軌才能帶動大型鋼鐵工業,他知道小五金能賺錢,可從未想過鐵製小家用物品會如此好銷。

從1806年7月開始批量生產,到十一月從蘭芳返回的三體船帶來了巨大的訂單。陳老豆他們在大城府和廣州府銷售鐵製家用品,被一搶而空。大量的商鋪開始找到他們預訂商品,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

整個水壓機工坊,現在二十四小時連軸轉,也供應不上這麼多訂單,於是第二個更大的水壓機開始建造。

而廣州的蒸汽機工廠,也在這個月推出了大型蒸汽機“巨靈神一號”,前麵製造的三個樣品,一台留在工廠長期運行測試,另外兩台送去了附近的兩個造船廠用於大型木料吊機。

現在,這個供應鏈遍布廣州各個鐵匠作坊的蒸汽機工廠,他們已經采用流水線製造的方式。隻是這種流水線和現代不同,發動機不動,每個工序的工匠們帶著配件小車在移動。他們每個月能製造一百套小型蒸汽機,其中五十台發往蘭芳和澳洲,五十台直接在廣州府本地銷售,現在700兩一台還供不應求。

光這一個300人的蒸汽機工廠,每月能收入兩白銀,去掉稅,去掉采購成本和人工,他們每個月能夠淨收入8000兩白銀,一年就是兩白銀。

這裡麵還覆蓋了,支援蘭芳和澳洲的那五十台的成本。

隨著,澳洲十三個最早的營地開始收獲大量的土豆和紅薯,去年第一季的冬小麥也在二月全部入庫,現在澳洲的人均糧食總量已經和蘭芳國持平。

整個澳洲開始慢慢進入糧食自給自足時代,蘭芳國的財政壓力立刻縮小了很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七月,大量的冬小麥和沿河的水稻田開始種植,這一次蘭芳國發動了大量的當地部落民一起開墾和修建水渠,承諾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屬於當地部落民。

這一下,光東望城就來了不下兩千人的當地部落民,他們已經知道東望城的人們特彆會種地,他們的糧食收獲遠遠超過原始部落的產量。他們跟著一起焚香禱告天地;一起跟著喊著號子,挖開水渠;一起在田間分享食物;甚至,有些部落民的姑娘就跟著移民小夥子一起生活了。

勞動是最能融合民族的方式,在勞動中建立的友誼,一起分享勞動的成果,讓本地部落開始真正融入城市經濟圈和華人文化。

現在,他們的食物主要是土豆和紅薯,小麥被做成餅乾之類可以長期保存的食物,用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就是這些烤土豆和烤紅薯,也讓所有參與勞動的人們,感受到了滿足和幸福,因為這些糧食是他們自己種出來,而不是蘭芳國和媽祖軍的援助。

澳洲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沒有開墾的草原,讓牛馬可以大量繁育,隻需要很少的人力就能管理上百頭大牲畜。

為了讓原住民不要傷害這些動物,他們贈送了一些牛馬給到當地原住民,現在原住民也帶著自己的牛馬過來,幫著蘭芳人一起打理牧場。

華夏人極其善於耕種。

19世紀,歐洲人的小麥畝產量最高不過130斤。而同樣品質的土地,中國人的耕種能達到180斤,每一畝地要多產出五十斤小麥。

華夏農耕民族在這片新的大路上,麵對廣闊無垠的田地,那真的是有多少就種多少,甩開膀子來乾!

人手不足,就直接用糧食雇傭當地土著,他們派人跟著中國農民一起耕種,四分之一的收獲,將歸當地部落。

就是這四分之一的收獲,也是原始部落從未有過的富足,他們的生活也在改善,甚至會用多餘的糧食交換物品和工具。

茫茫的澳洲平原,隻要中華人的方式來耕耘,就能養活所有的移民和當地部落。

不需要向西方人那樣廣種薄收,需要不斷屠殺和驅趕原始部落。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實來源的是耕種方式,是每畝地更多的平均糧食產量,它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喜歡1800年之龍騰四海請大家收藏:()1800年之龍騰四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刺客之天啟之眼 穿越笑傲,一統江湖 渣男全家白眼狼?重生他們哭斷腸 變小後被獸夫們誤認成了他們的崽 釣係惡女要選夫,滿朝文武夜夜纏 八零女中醫:極品小姑帶娃進城了 荒野探險的那些事 宿命引 方舟:重鑄人類榮光我輩義不容辭 神隱都市,這個鹹魚大叔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