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年11月初,媽祖軍第二艦隊成立。
三級戰列艦“鋼鐵號”下水,於此同時,兩條四級戰艦和十條五級戰艦在鐵礦港的外海等待。
隨著鋼鐵號的汽笛聲,響徹海麵,其餘十二條戰艦的汽笛也同時拉響。
第二艦隊,今日正式成立。
牛野作為指揮,姚耀祖為第二指揮,兩個人站在“鋼鐵號”的甲板上回看鐵礦港城。
“打兩炮?”,姚耀祖還是那德性。
“好,打兩炮!”,牛野其實也差不多。
但身邊的李海潮卻說道,“找個目標齊射兩輪,讓我們看看命中的精度如何。”
這才是金玉良言啊。。。
牛野連忙點頭,“海潮懂我”。
姚大人更是嘴巴上塗了蜂蜜,“海潮就是有見識,有想法,就該齊射!”
大海上炮擊1.5公裡外的浮動靶標,十三條船,齊射兩輪居然都沒有命中靶標,這絕對讓人尷尬。
姚耀祖罵道:“上次,我就發現了。打兩公裡外的目標,根本就是一個黑點,其實瞄準和不瞄準真差不多!還不如步槍,步槍還能在100米外打鳥”
李海潮放下單筒望遠鏡,疑惑道:“為什麼我們在炮廠的測試很準,可到這裡就打的一塌糊塗?”
牛野想了想,“大地是不動的,而海船總在搖晃,一刻不停,所以很難瞄準”
姚耀祖說道:“那我在海船上也能打敵艦上一百五十米處的敵人,怎麼說?不也搖晃嗎?”
牛野突然想起了什麼,他從身邊士兵手裡接過槍,然後瞄向遠處的靶標,靶標在步槍瞄準器裡,一上,一下,並不固定。
他知道,陳阿生說過:“槍手如果要命中浮動的目標,需要提前量和等待準心經過心裡的那一點的瞬間,開火!”。
甲板之下的一間改造過的軍官會議室裡,光線透過圓窗灑在一張簡陋卻規整的木桌上。桌上鋪著一張泛黃的南海海域地圖,旁邊擺著幾張船隻結構草圖。
牛野,姚耀祖和李海潮三個人,正圍繞著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影響深遠的問題展開激烈而務實的討論:
如何給大炮安裝瞄準鏡,讓炮組在顛簸的海上也能更精準地命中目標?
三個人慢慢取得幾點統一:
“第一,必須做一個瞄準鏡原型,讓它可以快速安裝、拆卸,帶有清晰的分劃刻度,最好還能調節焦距與視距。”
“第二,重新定義炮擊從“齊射”改為“獨立瞄準”,讓炮手決定‘最平穩開火窗口’,訓練炮手掌握節奏感與瞄準時機。”
“第三,我們得在戰列艦上選一門主炮做實測,把這瞄準鏡裝上去,真刀真槍地打幾發,看能不能提高命中率!”
劉野點頭,拿起鉛筆在紙上快速勾畫:
“我可以設計一種簡易穩定底座,雖然不能完全隔絕船體搖擺,但能減少部分晃動對瞄準的影響;另外,加上可調節分劃板與距離刻度,讓炮手可以根據目標遠近校準彈道。”
李海潮補充道:
“我建議先從中小口徑炮開始試驗,比如12磅或18磅炮,它們體積小、反應快,更容易控製變量。”
姚耀祖目光炯炯:
“好,一個月內,我來培訓炮手,並做第一份實測報告,我們要讓戰列艦上的炮擊準確起來!”
海風依舊在吹,那間小小的軍官會議室裡,三個人的討論聲漸漸落下,取而代之的是鉛筆在紙上的沙沙聲、鏡片組件的輕微碰撞聲,以及一份份草圖被重新繪製的聲音。
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
在顛簸的海上,為巨大的艦炮裝上“眼睛”——讓火炮不再隻是靠蠻力與運氣,而是開始擁有“精準”的可能。
也許它還不完美,也許它還會失敗很多次,但在這個連瞄準鏡都尚未應用於海軍炮兵的時代,他們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這是一種,將機械瞄準器固定在炮架側麵或炮管附近。其帶有刻度、十字線、距離分劃的簡單光學裝置。
通過機械聯動,讓炮手在觀察目標的同時,可以同步調整火炮俯仰角與方向。
但最重要的改造是點火,必須由現在的獨立點火手,改造成為瞄準手可以拉動大型燧發裝置點火。
姚耀祖後來說道:“我開始很不適應,以前都是老子喊“開炮”,那真是萬炮齊發。可現在老子喊“開炮”,這群炮手全都在那裡找感覺。。。過一會。。。才會陸陸續續的開炮,搞得老子一點感覺都沒有了!可打的比以前準,效果確實上去了!”
李海潮後來在回憶錄裡麵說:“炮兵,以前是一個純體力兵種,但是經過那一次改變,我們確實發現某些人天生會瞄準,知道什麼時候該拉動燧石激發器。從此,炮兵居然變成了真正的技術兵種,優秀的炮兵,每個艦隊都搶著要。”
牛野後來在廣州水手學校裡說過:“精確射擊出現以後,炮不在多,而在於精確了。你有一百門,我隻有兩門,可我的口徑大,打的比你準,加上爆炸彈藥,一發就能讓你入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東西,十一月底出了一個樣品。
讓兩組士兵在船上測試,兩門六磅炮,一組有瞄準器,另一組沒有。炮擊900米外的鋼鐵浮球靶標,看看二十發,哪一個組擊倒的次數最多。
第一天,兩個組相差不大。
第二天,瞄準器組多命中兩發。
第三天,瞄準鏡組多命中6發。
從此確定下來,先按照這東西來,生產一批讓士兵先可以練起來。
但,牛野他們也發現了問題,那就是瞄準組需要三倍炮擊時間,這意味著發射同樣的炮彈,瞄準鏡組需要三倍於普通炮手。
隨著測試不斷進行,眾人通過數據總結出一個可怕的道理,“口徑越大,炮管越長,命中率越高!”
姚耀祖總結道:“越大口徑的大炮,目視範圍內,炮彈的飛行曲線越平直,所以瞄準的難度在降低!”
牛野在此時終於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巨艦大炮,因為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超大口徑的海上巴雷特狙擊槍。
他已經看到32磅炮的炮彈直徑達到163毫米,重達14.5公斤,需要兩個人舉起裝彈。但這也將成為曆史,最終人類會搞出重達1.5噸的巨型炮彈。
他無法想象,那東西在船體裡爆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一發估計就能讓一條現在的三級戰列艦飛灰湮滅。
這一次在鐵礦港,牛野再次深入了鐵廠了解情況,他知道未來百年,比得就是這個產業的規模。
具體說來,誰的鋼鐵產能大,誰能製造更多的大炮,誰他娘就是老大!
當他看到一個百噸鋼塊,被四台大型蒸汽發動機通過大型齒輪組和四十條鐵鏈,一點點拉上高空,然後猛地落下,“咚”的砸在火紅的鋼材上,他忽然覺得自己不認識這個世界了。
幾年前,他減少的鋼產量,已經全部回來而且大大超越了。
問身邊的老師傅,“一年,這個廠多少鋼鐵產量?”
老師傅喊道:“五萬噸左右”
這把牛野嚇到了,這隻是鐵礦港剛鐵廠,他們在蘭芳還有一個鋼鐵廠啊。他轉身問李海潮,“這麼多鋼鐵都用在哪裡了?“
“光兩座礦山的重載鐵路副線,鐵軌加橋梁,一年就要用掉三萬噸!另外,建築業需要大量鋼筋,需求量在猛漲”,在鋼鐵廠嘈雜的背景音中李海潮喊道。
是的,澳洲這邊起房子現在都喜歡用鋼筋混凝土做框架,移民又多,需求是在猛漲。
牛野現在覺得李海潮管的挺好,他就不再多說了。
最後,牛野發現鐵礦港城慢慢在形成五個產業聚落,分彆是鐵礦開采,鋼鐵冶煉,鹽業,農業和鋼鐵加工業。
這裡的土壤和水源地並不好,目前糧食還要靠進口,但是這裡卻正在形成澳洲最大的城市,其人口規模已經達到5萬人。
現在,西海城,東望城和悉尼城,三個城都在形成自己的產業。
西海城,是農牧業加上貿易。
東望城,是煤礦,漁業和未來的紡織業。
悉尼城,是漁業,農牧業和新規劃的造船業。
每個城市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都在努力的生活和工作。
十二月發生了媽祖軍發生四件大事:
第一,西班牙利馬的貿易船隊,第一次抵達鐵礦城,他們交易了銀和銅,購買了大量鋼鐵產品,這是雙方貿易開始進入正常化。
第二,李海潮向北美洲派出了第一支探險隊,因為他聽說那裡有廣闊的土地卻沒有城市,他希望在那裡建立第一個移民據點。
第三,這一年十條飛剪戰船交付,正式加入第二艦隊,執行“家園保護”任務。這樣一來,
第四,陳老豆歸來,帶著三百萬兩白銀的財富歸來。整個西海城在碼頭上直接放起了煙花,全城都進入狂歡狀態。
現在,
第一艦隊,擁有四十條飛剪戰艦,主要執行遠洋作戰計劃。總指揮,陳老豆。
第二艦隊,擁有一條三級戰列艦,兩條四級戰艦,十條五級戰艦和十條快速飛剪戰艦,共二十五艘戰艦。主要執行家園保護計劃。總指揮,牛野。
隨著,第二艦隊全部鋪上三公分厚的裝甲和大型蒸汽機,“鋼鐵號”現在已經是亞洲海麵上最強的戰列艦。蒸汽機啟動時,其航行速度,比一般的戰列艦快兩點五節,火力射程更是遠超普通戰列艦。
十二月,英國政府駐加爾各答總督終於知道,他們的三級戰列艦不見了。同時英國政府也已經從密探那裡知道了,悉尼已經被蘭芳國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