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華國和馬祖軍在保家衛國會殊死搏鬥,那大英帝國的此次遠征其實也已經賭上國運。
1818年,英國的全球霸權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失去印度的英國就像被拿走一半熱量的鍋爐,雖然還在勉強運轉,可經濟引擎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高歌猛進。
倫敦的軍政高層堅信,唯有以雷霆之勢發動一場兩棲遠征,才能徹底粉碎馬祖軍在整個南海和印度洋的勢力,重塑“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和重啟大英帝國的經濟引擎。
在這狂熱的備戰浪潮中,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成為了最鋒利的尖。arines)已是一支曆史悠久且戰功赫赫的精銳力量。
自1664年查理二世創立以來,這支“浪尖上的步兵”始終是英國海外擴張的急先鋒,參與了從直布羅陀圍城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每一場關鍵戰役。
到1818年,英國共擁有三支常備海軍陸戰隊旅分彆駐紮於樸茨茅斯、普利茅斯和直布羅陀),總兵力約7000人。他們直屬英國海軍部,既是艦船上的紀律維護者,也是登陸作戰的核心力量——每艘大型戰列艦通常搭載一個陸戰隊連約6080人),而遠征艦隊則會集中抽調數個營級單位,形成獨立的突擊集群。
1817年初,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秘密軍備法案,將全國軍工產能傾注於兩項目標:武裝戰列艦與強化海軍陸戰隊。這場“武裝狂潮”的核心,是為即將到來的遠征打造一支“無堅不摧的兩棲鐵拳”,而陸戰隊的武器升級,正是其中的關鍵。
全麵裝備貝克步槍bakerrife),把排槍槍斃變成一把把精準刺客的利刃。
1818年的海軍陸戰隊步兵,已全麵換裝貝克步槍bakerrife)——這是英國陸軍最早列裝的製式線膛步槍1800年投產,1815年前後成為陸戰隊精英部隊的標配)。與普通滑膛槍相比,貝克步槍的槍管內刻有精密膛線,使鉛彈在發射時高速旋轉,射程與精度均大幅提升。
步槍射程,有效射程達200300米滑膛槍僅100米左右),在熟練射手手中,甚至可在500米距離上精準擊殺單個目標第95團的托馬斯·普朗克特曾用貝克步槍在300米外擊斃法國軍官)。
射速:因彈藥需手工包裹鉛彈用布或皮革潤滑以防止卡殼),射速較慢,老兵約為2發分鐘滑膛槍為34發分鐘)。
全麵配備給陸戰隊,讓他們的戰術徹底轉變為散兵戰術,用於壓製敵方軍官、破壞炮兵陣地,或在登陸戰中精準清除火力點。
除步槍外,陸戰隊登陸部隊還得到前裝線膛六磅炮6pounderrifedfiedgun)的直接支援。
這種火炮本是陸軍的標準野戰炮六磅指炮彈重量),但海軍陸戰隊將其改進為線膛版本。通過在炮管內刻製螺旋膛線,使炮彈實心鐵球或爆炸彈)在飛行中旋轉,大幅提高射程與穿透力。
線膛六磅炮的最大射程可達20003000米普通滑膛六磅炮僅10001500米),有效殺傷半徑內的精度足以摧毀敵軍工事或密集步兵陣型。
主要發射實心鐵球用於穿透木質戰艦或城牆)與葡萄彈近距離殺傷集群目標),部分改進型號還可發射早期榴彈爆炸後噴灑鐵珠)。
通常由陸戰隊炮兵連8門六磅線膛炮)伴隨步兵登陸,為衝鋒提供火力掩護,或在防禦時封鎖灘頭。
1817年全年,英國的造船廠與軍械庫晝夜不息戰列艦的艦體被加固,換裝更大馬力的蒸汽機,而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強度更是達到極限。倫敦的軍政要員們堅信,他們能夠依靠強大的帝國武力,全麵控製澳洲到印度次大陸的全部大地和海洋。
英國這一次把三個海軍陸戰隊都投入了此次遠征,包括:
1.樸茨茅斯旅。
駐地:樸茨茅斯軍港英國最大皇家海軍基地,直麵大西洋與地中海航線)。
兵力:約25002800人,下轄34個步兵營每營約600700人)及1個炮兵連裝備6磅線膛炮與貝克步槍支援火器)。
原本職能:負責英吉利海峽與大西洋艦隊的伴隨作戰,重點部署於戰列艦甲板每艘主力艦配1個陸戰連)及直布羅陀、馬耳他等地中海要塞的陸戰隊分隊。
2.普利茅斯旅
駐地:普利茅斯軍港西南英格蘭核心港口,通往大西洋與美洲航線樞紐)。
兵力:約20002200人,下轄23個步兵營及1個輕步兵連專精偵察與山地作戰)。
原本職能:主責大西洋西部航線含美洲與非洲西岸)的護航與登陸支援,常駐西印度群島如牙買加)與北美殖民地如加拿大)的分遣隊亦由此抽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直布羅陀旅
駐地:直布羅陀要塞地中海與直布羅陀海峽戰略咽喉)。
兵力:約15001800人,下轄2個步兵營及1個工兵排擅長要塞防禦與海岸工事修築)。
原本職能:扼守地中海入口,既是陸戰隊曆史上首戰1704年直布羅陀戰役)的榮耀之地,亦是監視法國與西班牙海軍動向的前哨,常年駐紮一個加強營約800人)於要塞核心區。
英國遠征艦隊分為兩個艦隊同時進攻東望城和悉尼城,澳洲民兵試圖在港口區的炮台和建築群中,用火炮給英軍造成殺傷。
但這引來的英國戰艦群的報複,兩個城市港口外都有25條大型戰列艦,每一次炮擊就是925發榴彈,戰列艦上巨大的線膛炮和重型爆炸榴彈,將兩個城市的港口區和炮台區全部炸成一片廢墟。
進攻東望城的是兩支英國陸戰隊,普利茅斯旅由中將喬治·普雷沃斯特爵士統領的2200人,和直布羅陀旅由愛德華·派魯中將統領的1800人,共計4000人的士兵。
進攻悉尼城的是中將托馬斯·科克倫統領的樸茨茅斯旅共計2800名士兵。
英國調集了最好的三個將軍,來統領這三支陸戰隊,勢必一舉拿下澳洲。
但在他們完全不知道,他們麵對的軍隊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那是由東望城和悉尼城所有十五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男性組建的人民軍隊,一支真正的人民軍隊,一種他們從未遇到過的戰爭形態。
東望城是澳洲第二大城市,其人口總數是四十五萬人,而悉尼是澳洲第四大城市擁有人口三十萬人。
這裡每一個十五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的男人都擁有一支線膛步槍,他們每個月會集中訓練三天。
第一年訓練的陸戰,主要訓練四種技能:軍事術語,射擊,開炮和挖坑。
前三種能理解,但最後一種難道不是天賦,要訓練個毛線?
嗯,那是你沒見識!這群民兵訓練的根本就是極其恐怖的挖坑方式。。。你見過人力和蒸汽拖拉機配合一起挖壕溝嗎?你見過炸藥和人力和拖拉機一起配合挖壕溝嗎?你見過三米深的壕溝嗎?正麵有台階,一米高土牆,土牆上還有成排的槍眼,重點區域大炮區域用鋼管支架上麵橫架木頭和一米泥土的壕溝嗎?
嗯,你可能能在一次大戰的戰場上見過,但現在是1818年,不是1918年。
東望城共有武裝民兵十萬人,而悉尼也有六萬武裝民兵。
東望城有一百台蒸汽拖拉機,悉尼城有四十台。
在澳洲東部的大地之上,在糧食地裡,在山崗上,在河流邊,東望城和悉尼城的十六萬男人左手拿著鋤頭,右手拿著槍,牽著無數牛馬,駕駛著蒸汽拖拉機,在戰爭來臨前的四天裡,他們開始進行了一次可以記入人類戰爭曆史的浩大土木工程。
東望城在10萬成年人,1萬匹牛馬,100台蒸汽拖拉機,在4天時間裡,挖掘出第一批壕溝,寬度為1米上寬)x0.5米下寬)x1米深),總挖掘量為117118萬立方米,對應壕溝總長度750公裡。
這到底是什麼概念?
那就是他們在東望城和海港區之間,挖掘出了正麵寬度為40公裡,每隔50米再挖掘一道壕溝,整整挖掘了18道壕溝防線。
層層疊疊的壕溝將整個東望城到港口區之間的區域全部覆蓋。
然後,這些人一半人持槍守衛,另外一半人每天繼續開挖八個小時,隔一天輪換,到戰爭打響之後的第六天。
重點防禦區域,其壕溝最深處已經深達三米,底部寬達兩米,戰馬可以在下麵馳騁。
為什麼挖這麼深?
因為英軍的線膛炮也打的很遠,斜射的炮彈有時會落進壕溝造成人員死傷。於是向下挖,不斷向下挖,直到斜射炮彈就算爆炸,飛出彈片也無法傷害行走在底部的人群為止。這是一個倒梯形,兩邊都修成了台階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