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六月初,蓬萊港的寒風裹挾著雪花,落在碼頭的青石板上,瞬間凝結成一層薄冰。王巢站在登州衛軍工坊的院中,看著工匠們將一筐筐硫磺與硝石搬進倉庫,呼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迅速消散。身旁的軍工坊總管李鐵匠捧著一本厚厚的賬本,手指在上麵快速滑動,聲音帶著幾分興奮:“公子,截至今日,咱們已囤積硫磺十二萬斤、硝石十八萬斤、木炭六萬斤,足夠配製三十萬斤火藥,按每日消耗兩百斤計算,能支撐四年有餘,遠超您要求的三年儲備量。”
王巢接過賬本,翻開第一頁,上麵詳細記錄著每批原料的來源與數量——其中五萬斤硫磺與八萬斤硝石來自係統兌換,剩餘部分則通過海貿渠道從波斯與南洋采購,銅礦更是從日本九州島運回了五十萬斤,堆放在軍工坊後院的露天場地中,被厚厚的油布覆蓋,防止受潮生鏽。“銅礦的冶煉進度如何?”王巢問道,目光掃過不遠處的熔爐——爐火熊熊,映得工匠們的臉龐通紅,鐵水順著凹槽緩緩流入模具,冷卻後便成了製造火炮與箭矢的粗坯。
“回公子,五十萬斤銅礦已冶煉出純銅二十萬斤,其中十萬斤用於鑄造紅衣大炮的炮管,五萬斤打造鳥銃槍管,剩餘五萬斤製成銅釘與彈丸,目前已完成三成,預計明年三月可全部完工。”李鐵匠指著工坊內堆放的半成品,語氣中滿是自豪,“咱們改進了冶煉工藝,將銅的純度提升到了九成以上,用這種銅鑄造的炮管,能承受更大的火藥壓力,射程與精度都比之前的佛郎機炮提升不少。”
王巢點點頭,走到一座剛鑄造好的紅衣大炮前,伸手撫摸著炮身——表麵光滑,紋路清晰,炮口處還刻著“登衛造”三個字與鑄造日期。“不錯,工藝比之前更精湛了。”他頓了頓,補充道,“再抽調一批工匠,加快火炮與鳥銃的製造速度,同時多打造些備用炮管與槍管,確保戰時能及時更換受損部件。”
“屬下明白!”李鐵匠躬身應道,立刻轉身去安排工匠。
離開軍工坊,王巢前往登州府的糧食倉庫。倉庫位於蓬萊主城的西北角,由三座巨大的青磚建築組成,每座倉庫高兩丈、寬三十丈,能容納四百萬斤糧食。負責管理倉庫的糧官張老栓早已等候在門口,見王巢到來,連忙上前迎接:“公子,您快裡麵請,今年的糧食儲備情況,保證讓您滿意。”
走進倉庫,一股糧食的清香撲麵而來。隻見倉庫內堆滿了鼓鼓囊囊的麻袋,麻袋上貼著紅色的標簽,上麵寫著“萬曆四十六年稻穀”“天啟三年小麥”等字樣。張老栓指著這些麻袋,如數家珍:“咱們的糧食主要來自三個渠道——登州本地收獲的兩百萬斤,從山東內陸采購的四百萬斤,通過海貿從朝鮮與遼東半島運回的四百萬斤,總計一千萬斤,正好達到您要求的儲備量。其中稻穀與小麥各占四成,玉米與高粱占兩成,都經過晾曬與烘乾,含水量控製在百分之十五以下,用麻袋裝著,再墊上木板防潮,至少能保存五年不壞。”
王巢走到一堆麻袋前,解開繩子,抓起一把稻穀——顆粒飽滿,色澤金黃,沒有半點黴變。他將稻穀放回麻袋,又問道:“糧食的分發製度製定好了嗎?若是亂世來臨,如何確保軍隊與百姓都能領到足夠的糧食?”
“回公子,屬下已製定了詳細的分發方案。”張老栓從懷中取出一份文書,遞了過去,“軍隊每日每人供應稻穀一斤、小麥半斤、肉類二兩;百姓每人每日供應稻穀半斤,若是參與城防建設或農田開墾,可額外領取半斤小麥。倉庫內還安排了二十名士兵日夜看守,建立了嚴格的出入庫登記製度,每一筆糧食的領用都需經過您或沈文大人的批準,絕不可能出現貪汙或挪用的情況。”
王巢仔細看了看文書,滿意地說道:“做得好,糧食是亂世中的根本,絕不能出半點差錯。另外,再在倉庫周圍挖掘三道壕溝,加裝木柵欄,配備十門紅衣大炮,防止有人趁亂搶奪糧食。”
“屬下這就去辦!”張老栓連忙應下。
離開糧食倉庫,王巢來到登州府的布匹倉庫。布匹倉庫與糧食倉庫相鄰,裡麵堆放著五十萬匹各色布匹,有用於製作軍裝的青色粗布、百姓日常穿著的藍色棉布,還有從江南采購的上等絲綢——這些絲綢除了用於海貿,還預留了五萬匹,作為官員與士兵的賞賜。負責管理布匹倉庫的是一位姓周的老裁縫,他見王巢到來,連忙上前彙報:“公子,五十萬匹布匹已全部清點完畢,其中青色粗布二十萬匹、藍色棉布二十五萬匹、絲綢五萬匹,都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倉庫內,每匹布都用油紙包裹,防止蟲蛀與受潮。另外,咱們還雇傭了兩百名裁縫,正在趕製軍裝,目前已完成五萬套,預計明年一月可完成十萬套,足夠裝備登州衛的所有士兵。”
王巢走到一堆軍裝前,拿起一套青色粗布軍裝——布料厚實,針線細密,袖口與褲腳處還縫了加固的補丁,能適應戰場的磨損。“軍裝的質量很好,”他說道,“再增加裁縫的數量,將軍裝的製作速度提升一倍,同時多儲備些棉花與針線,方便戰時修補軍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屬下遵命!”周裁縫躬身應道。
次日清晨,王巢來到蓬萊港的造船廠。造船廠位於港口的東側,占地麵積廣闊,岸邊停泊著正在建造的三十艘戰船——這些戰船參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造船圖紙改進而成,比登州水師現有的福船長兩丈、寬一丈,船身采用雙層木板,中間填充瀝青,防水性能極佳,船舷兩側各配備三門紅衣大炮,船頭還加裝了撞角,既能遠程炮擊,又能近距離撞擊敵船。
造船廠總管鄭船長正站在一艘戰船的甲板上,指揮工匠們安裝炮架。見王巢到來,他連忙跳下甲板,快步上前:“公子,您來得正好,這三十艘戰船已完成七成,其中五艘已安裝好火炮,正在進行試航,預計明年二月可全部完工。”
王巢跟著鄭船長登上一艘戰船,走到船舷邊,看著工匠們將一門紅衣大炮固定在炮架上。炮架采用可旋轉設計,能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炮身下還裝有滑輪,方便移動。“戰船的速度與續航能力如何?”王巢問道,目光掃過船帆——采用了西洋的三角帆設計,比傳統的方形帆更能借助風力,適合遠洋航行。
“回公子,這種戰船的最高速度可達每時辰十五裡,比咱們之前的福船快了三成,續航能力也提升了一倍,裝滿淡水與糧食後,能在海上連續航行一個月,不需要靠岸補給。”鄭船長指著船艙內的淡水儲存罐,“咱們還在船艙底部安裝了十隻巨大的陶罐,能儲存五千斤淡水,同時配備了雨水收集裝置,確保在海上不會缺水。”
王巢點點頭,走到船頭,看著遠處的海麵——寒風呼嘯,海浪翻滾,戰船在海麵上穩如泰山。“很好,”他說道,“加快戰船的建造速度,同時對水師士兵進行新戰船的操作訓練,確保戰船完工後能立刻投入使用。”
“屬下明白!”鄭船長應道。
接下來的半個月,王巢又陸續視察了登州衛的五座營寨——這些營寨分彆位於蓬萊主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外側與蓬萊港的東側,原本因年久失修,多處牆體坍塌,防禦設施也已老化。王巢下令對營寨進行全麵修複,加固牆體,挖掘壕溝,加裝箭樓與炮台,每座營寨配備五千名士兵、十門紅衣大炮與充足的糧食彈藥,形成了一道環繞蓬萊主城的防禦圈。
修複營寨的同時,王巢還從係統中兌換了一批先進的軍事裝備,包括兩千把連發弩、五百副鋼甲與十架投石機,分發給各營寨的士兵,提升他們的作戰能力。陸軍校尉吳謙在營寨的操練場上,看著士兵們使用連發弩進行射擊——箭矢如雨般射出,精準地命中遠處的靶心,不禁感歎道:“有了這些裝備,咱們登州衛的戰鬥力又提升了一大截,就算亂世來臨,也能守住登州。”
崇禎四年正月初一,當登州的百姓們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時,王巢正在登州衛的議事廳內,聽取各部門的戰備儲備彙報。李鐵匠彙報軍工原料與武器裝備已全部達標,張老栓彙報糧食儲備超額完成,鄭船長彙報戰船建造進度提前,吳謙彙報營寨修複與士兵訓練已全部完成。
就在此時,王巢的腦海中突然響起係統的提示音:“檢測到宿主已完成戰略物資儲備任務,儲備量滿足三年戰爭需求,應急作戰能力顯著提升,判定戰備儲備達標,獎勵積分100萬,可用於兌換更多先進技術與物資。”
王巢心中一喜——100萬積分意味著他可以兌換更多的軍工技術與戰略物資,進一步提升登州的實力。他看向議事廳內的官員們,語氣堅定地說道:“雖然咱們的戰備儲備已達標,但亂世的風險仍未消除,絕不能掉以輕心。今後,咱們要繼續擴大軍工生產,增加糧食與布匹的儲備,同時加強水師與陸軍的訓練,確保登州在亂世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官員們齊聲應道:“屬下遵命!”
正月十五元宵節,登州主城張燈結彩,百姓們走上街頭,賞燈、猜謎、吃元宵,一派熱鬨景象。王巢站在東門城樓上,看著城內的繁華景象,心中無比堅定——他已為登州準備好了應對亂世的物資與實力,隻要守住這片土地,就能讓百姓們永遠過上安定的生活。
夜風漸起,城牆上的紅燈籠在風中搖曳,映得紅衣大炮的炮身泛著柔和的光澤。王巢想起係統提示的100萬積分,眼中閃過一絲光芒——這些積分將是登州未來發展的重要助力,他要利用好這些積分,兌換更多先進的技術與物資,讓登州成為明末亂世中的一方淨土,成為百姓們的庇護所。
“亂世將至,但登州無懼。”王巢輕聲說道,目光掃過城內的萬家燈火,心中充滿了信心。他知道,隻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登州的實力,就能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守護好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創造一個屬於登州的新時代。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