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四年四月初,蓬萊府衙的議事廳內,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地麵,映出斑駁的光影。二十餘張梨花木桌椅整齊排列,登萊各部門的主事——糧庫的陳默、軍工坊的陳鐵、水利的周明、民團的李虎等人悉數到場,每個人麵前都擺放著一本厚厚的賬簿,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既莊重又帶著期待的氛圍。這是王巢自推行新政以來,首次召開全麵的新政總結會,旨在梳理過往成效,規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王巢身著青色常服,坐在主位上,目光掃過眾人,聲音沉穩有力:“自去年九月推行減賦、分地、修繕水利,到今年三月軍工坊擴產、軍隊裝備升級,新政已推行近七個月。今日召大家來,一是總結過往的成效,看看咱們的努力換來了什麼;二是明確下一步的方向,讓登萊的發展能更穩、更快。先從流民安置和糧食生產說起,陳默,你先彙報。”
陳默聞言,立刻起身,雙手捧著糧庫的賬簿,走到廳中。他翻開賬簿,清了清嗓子,語氣中帶著明顯的振奮:“回公子,截至今年三月底,登萊境內的流民數量已從去年九月的三萬兩千人,減少至六千四百人,減少幅度達80!其中兩萬一千人通過‘分地令’獲得了耕地,平均每戶分到十畝地,目前已全部完成春耕播種;另有四千六百人參與了水利修繕、軍工坊生產或民團訓練,實現了穩定就業,再也不用四處乞討。”
他頓了頓,翻到糧食產量的記錄頁,繼續說道:“減賦政策和水利修繕的成效也已初步顯現。去年登萊的糧食總產量為十七萬石,而今年春耕時,因河渠疏通、水閘啟用,可灌溉農田從去年的三十萬畝增加到五十萬畝,再加上改良麥種的推廣,預計今年夏季的糧食產量能達到三十四萬石,較去年同期翻倍!目前糧庫的儲糧已達六十萬五千石,足夠支撐軍隊半年、百姓三個月的消耗,徹底擺脫了去年糧荒的困境。”
“好!”王巢忍不住點頭稱讚,“流民減少、糧食增產,這是登萊穩定的根基。百姓有地種、有飯吃,才會安心留在登萊,咱們的新政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
接下來輪到陳鐵彙報軍工坊的情況。他站起身,將軍工坊的生產報表遞到王巢麵前,語氣中滿是自豪:“公子,軍工坊目前已形成穩定的產能——燧發槍月產量五百支,本月底將提升至六百支;火炮月產量五門,下月可增至六門;彈藥車間每日產黑火藥一千斤、鉛彈一萬枚,完全能滿足軍隊訓練和作戰需求。截至目前,陸軍五個步兵營已全部完成裝備升級,每個營配備二十支燧發槍、兩門火炮,火槍隊和炮兵隊的訓練也已達標,戰鬥力較去年提升了至少三倍。”
他補充道:“更重要的是,軍工坊的工匠隊伍已從最初的八十人擴充到三百二十人,其中六十人是從流民中選拔培養的,如今已能獨立完成燧發槍組裝或彈藥生產。咱們還摸索出了一套‘師徒製’的培養模式,預計年底前工匠數量能再增加兩百人,為後續的產能提升打下基礎。”
周明隨後彙報了水利設施的維護情況,李虎則介紹了民團擴編後的訓練成果——民團人數從去年的一千人增加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人已改編為正規陸軍,裝備了燧發槍和火炮,具備了獨立抵禦小規模襲擾的能力。每個人的彙報都數據詳實,成效顯著,議事廳內的氣氛也愈發熱烈,原本略帶緊張的空氣,漸漸被振奮和信心取代。
王巢認真聽著每一個人的彙報,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待所有人彙報完畢,他站起身,走到廳中,目光掃過眾人,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七個月前,登萊還是一片破敗景象——流民遍地、糧庫空虛、武器落後,連一場大雨都能衝垮河堤。而現在,流民有了歸宿、糧食有了保障、軍隊有了利器,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登萊百姓信任咱們的證明。”
他話鋒一轉,神情變得更加堅定:“但這還不夠。目前咱們的產業主要集中在農業和軍工,民生產業鏈還不完善——百姓穿衣要靠從外地購買布匹,出海捕魚的漁船大多破舊不堪,這些都製約著登萊的長遠發展。所以,下一步的重點,是發展紡織業和造船業,完善民生產業鏈。”
此言一出,廳內眾人頓時眼前一亮,紛紛露出好奇的神色。王巢繼續解釋道:“紡織業方麵,咱們要在蓬萊城外新建一座紡織作坊,從江南引進紡紗機和織布機,招募流民中的婦女學習紡織技術,既能解決百姓的穿衣問題,又能讓婦女也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造船業方麵,要在登州港附近設立造船廠,修複舊船、建造新船,一方麵滿足沿海百姓的捕魚需求,另一方麵也為未來的海防建設做準備——登萊靠海,有一支強大的船隊,才能更好地守護咱們的海域。”
陳默立刻問道:“公子,發展紡織和造船需要不少資金和工匠,咱們目前的儲備是否足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巢笑著點頭:“資金方麵,糧庫有盈餘,軍工坊的武器也可少量出售給周邊州府,補充資金;工匠方麵,可從流民中選拔心靈手巧者,再從江南聘請熟練工匠來傳授技術,隻要咱們肯用心,這些都不是問題。周明,你負責紡織作坊的選址和建設;李虎,你協調民團,幫忙清理造船廠的場地;陳鐵,軍工坊可抽調部分工匠,協助製造紡織機和造船所需的鐵器,各部門要相互配合,確保這兩項產業能儘快落地。”
“屬下遵命!”眾人齊聲應道,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乾勁——新政的成效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而新的規劃則讓他們對登萊的未來更加期待。
就在這時,王巢眼前的淡藍色虛擬光屏突然無聲展開,一行行金色的文字緩緩浮現,係統提示音在他腦海中清晰響起:“檢測到宿主在登萊推行的減賦、分地、水利修繕、軍工擴產等新政已階段性完成,流民安置率達80,糧食產能翻倍,軍事力量顯著提升,登萊整體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完成‘登萊新政’階段性任務,解鎖‘治世能臣’稱號,獎勵係統積分50萬,可用於兌換民生產業技術、先進設備或人才培養方案。”
王巢心中一喜——50萬積分是目前為止係統給出的最高獎勵,足夠兌換紡織業和造船業所需的先進技術圖紙,甚至還能兌換一些改良的農具,進一步提升農業產量。他不動聲色地關閉光屏,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來咱們的努力,不僅得到了百姓的認可,也讓咱們的‘底氣’更足了。有了這些基礎,再加上大家的齊心協力,登萊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陳鐵激動地站起身:“公子,有了明確的方向,咱們軍工坊一定全力配合!紡織機和造船用的鐵器,保證按時交付,絕不耽誤進度!”
李虎也跟著說道:“公子放心,造船廠的場地清理,三天內就能完成!民團的士兵們早就盼著能為登萊做更多事,現在有了新任務,大家肯定乾勁十足!”
議事廳內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每個人都在討論著未來的規劃——周明在琢磨紡織作坊的水源供應,陳默在計算紡織業能帶動多少流民就業,李虎則在思考如何利用新造的船隻加強海防。陽光透過窗欞,照在每個人的臉上,映出的全是對未來的憧憬和信心。
散會後,眾人紛紛離開議事廳,各自忙著籌備新的任務。王巢獨自留在廳中,走到窗邊,望著窗外生機勃勃的景象——府衙外的街道上,百姓們穿著乾淨的衣裳,提著裝滿蔬菜的籃子往來穿梭;遠處的農田裡,農夫們正在田間勞作,吆喝聲隱約傳來;登州港的方向,幾艘漁船正揚帆出海,在蔚藍的海麵上劃出一道道白色的航跡。
他打開係統麵板,看著那50萬積分,心中盤算著下一步的兌換計劃——首先兌換“改良紡紗機圖紙”和“小型漁船建造圖紙”,確保紡織和造船業能順利啟動;再兌換一批“高產棉花種子”,為紡織業提供原料;剩下的積分則留存起來,以備後續的人才培養或技術升級。
“登萊的新政隻是階段性完成,未來的路還很長。”王巢輕聲自語,眼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但隻要咱們一步一個腳印,把民生產業做紮實,把軍事力量練強大,就能讓登萊在這亂世中站穩腳跟,甚至成為改變曆史的力量。”
四月的風從窗外吹來,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海水的鹹濕,拂過王巢的臉頰。議事廳內,陽光依舊溫暖,桌上的賬簿靜靜擺放,仿佛在無聲地記錄著登萊從破敗到興盛的蛻變。而在府衙之外,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正在崛起,百姓們的笑聲、工匠們的敲打聲、士兵們的訓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登萊百廢初興的樂章。所有人都相信,在王巢的帶領下,登萊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