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四年四月中旬,蓬萊城的晨光總是來得格外早。天剛蒙蒙亮,府衙外的大街上就已傳來零星的腳步聲——挑著菜筐的農夫、推著小車的商販、巡邏的民團士兵,這座剛從破敗中複蘇的城池,正以肉眼可見的活力蘇醒過來。而此時的府衙書房內,王巢已對著一張蓬萊城輿圖,沉思了近一個時辰。
輿圖上,蓬萊城的街巷、河流、城牆標注得清清楚楚,王巢的手指在城北一片空曠區域反複摩挲。昨日新政總結會上確定的“發展紡織、造船”計劃已交由各部門推進,而他此刻牽掛的,是另一項關乎登萊長遠的大事——籌建學堂。
“公子,您找屬下?”門外傳來沈文的聲音,他手裡捧著一疊文書,是剛從各州縣彙總來的流民安置情況。
王巢抬頭,指著輿圖上的空地:“沈文,你看這片區域——北靠登州衛校場,南鄰商業街,西邊是護城河,東邊是居民區,地勢平坦,又離百姓生活區域近,用來建學堂怎麼樣?”
沈文湊近輿圖,仔細看了片刻,眼中露出讚同之色:“公子好眼光!這片地原是前朝廢棄的演武場,麵積足夠大,而且離居民區近,孩童上學方便;靠近校場,萬一有突發情況,民團也能及時支援。最重要的是,這裡不是農田,不用占用百姓耕地,不會引起不滿。”
“就定這裡了。”王巢拿起筆,在輿圖上圈出這片區域,“這所學堂,就叫‘登萊總學堂’,以後還要在各州縣設分學堂,讓登萊的孩童都有書可讀。”他頓了頓,繼續說道,“你立刻去辦兩件事:第一,讓人丈量這片土地的麵積,繪製學堂的建設圖紙,主體要包括五間教室、兩間教員宿舍、一間藏書閣,還要留一片空地做操場;第二,從府庫劃撥兩萬兩白銀,作為學堂的建設資金,優先采購磚瓦、木材等建材。”
“兩萬兩?”沈文微微一驚,他原以為學堂建設也就幾千兩銀子,沒想到王巢如此大手筆。
王巢看出他的疑惑,解釋道:“學堂是百年大計,不能省。教室要建得寬敞明亮,冬暖夏涼,讓孩童們能安心讀書;教員宿舍要舒適,才能留住好先生;藏書閣要堅固,以後還要采購書籍填充。這筆錢花得值,比再多買幾門火炮都重要。”
沈文立刻躬身應道:“屬下明白!這就去安排丈量土地、繪製圖紙,保證三天內給您答複。”
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到半天就傳遍了蓬萊城。當百姓們得知王巢要在城北建學堂,讓孩童免費讀書時,整個城池都沸騰了。
“王大人要建學堂?真的讓咱們家娃免費讀書?”在商業街賣豆腐的張老漢,手裡的豆腐刀都停了下來,拉著路過的民團士兵反複確認。
士兵笑著點頭:“張老漢,千真萬確!府衙都貼告示了,學堂叫‘登萊總學堂’,隻要是登萊戶籍的孩童,不分男女,都能去讀,不僅不收學費,還管中午一頓飯呢!”
張老漢愣了愣,突然抹起了眼淚。他這輩子沒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去年鬨糧荒時,若非王巢推行分地減賦,他早就餓死了。如今王大人還要讓他的娃讀書,這是想讓他們家徹底擺脫“睜眼瞎”的命啊!
類似的場景,在蓬萊城的大街小巷不斷上演。當天下午,就有百姓自發帶著工具,來到城北的空地——有的拿著鋤頭平整土地,有的推著小車運送碎石,還有的從家裡扛來閒置的木材,說要給學堂“添塊料”。
負責丈量土地的吏員見狀,連忙上前阻攔:“鄉親們,學堂建設有專門的工匠和資金,不用大家動手,快回去吧!”
可百姓們根本不聽。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拄著拐杖,走到吏員麵前,顫巍巍地說:“大人,俺們知道王大人為登萊操碎了心,又是分地又是減賦,現在還要建學堂。俺們沒啥能報答的,就想幫著乾點活,讓學堂早點建好,俺們的娃能早點讀書。”
老者的話,說出了所有百姓的心聲。越來越多的人聚集過來,空地很快就熱鬨起來——男人們平整土地、搬運建材,女人們則提著茶水、拿著乾糧,給乾活的人送水送飯,連孩子們都拿著小鏟子,幫著清理地上的雜草。
王巢得知消息時,正在軍工坊查看新一批燧發槍的生產情況。陳鐵笑著對他說:“公子,您這建學堂的消息,比咱們造新火炮還讓人激動。剛才我去買木料,掌櫃的聽說要給學堂用,直接打了八折,還說要親自送貨上門。”
王巢心中一暖,隨即又有些感慨:“我原以為百姓對教育的需求沒這麼迫切,沒想到……他們比我想象中更渴望讓孩子讀書。”他放下手中的燧發槍,對陳鐵說,“你讓人多準備些工具,再派幾個會木工的工匠去空地,指導百姓乾活,彆讓大家累著,也彆出安全事故。”
接下來的半個月,城北的空地成了蓬萊城最熱鬨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趕來乾活,直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府衙劃撥的兩萬兩白銀,原本隻夠采購基礎建材,可在百姓的助力下,情況完全變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木材商們聯合起來,低價供應了足夠建造五間教室的上等鬆木;磚瓦窯的窯主,主動捐贈了一萬塊青磚、五千片青瓦;甚至連遠在青州的石匠,聽說蓬萊要建學堂,都帶著工具趕來,免費雕刻學堂的門窗雕花。
更讓人感動的是,不少百姓捐出了家裡的“寶貝”——有的捐出了祖傳的書桌,有的捐出了珍藏的舊書,還有一位曾在江南做過先生的落魄秀才,捐出了自己收藏的《論語》《孟子》刻本,說要給學堂當教材。
沈文每天都會向王巢彙報學堂籌建的進展,每次彙報都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公子,截至今日,學堂的地基已經打好,五間教室的牆體也砌到了一人高。百姓們捐的建材,除了夠用,還剩下不少,足夠再建一間教員休息室了。”他遞上一本賬簿,“這是百姓捐贈的明細,小到一塊磚、一根木,都記在上麵了。”
王巢接過賬簿,翻開一看,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捐贈者的名字和捐贈物品——“張老漢,豆腐十塊”“李木匠,木凳五張”“王大娘,粗布三尺”……這些看似微薄的捐贈,卻彙聚成了一股溫暖的力量,讓他心中陣陣發熱。
“把這本賬簿好好保存,以後掛在學堂的藏書閣裡。”王巢合上賬簿,對沈文說,“讓孩子們知道,這所學堂,不僅是官府建的,更是所有蓬萊百姓一起建起來的。”
四月底的一天,王巢親自來到城北的空地。此時,學堂的主體建築已基本完工——五間教室寬敞明亮,窗戶又大又高,陽光能直接照到教室後排;教員宿舍收拾得乾淨整潔,每間都配有書桌和床榻;藏書閣的牆體用了加固的青磚,屋頂還鋪了防水的青瓦。
百姓們還在忙碌著,有的在給教室的門窗刷漆,有的在操場邊緣種植樹苗,有的在整理捐贈的書籍。看到王巢走來,大家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圍了過來,臉上滿是笑容。
“王大人,您看這學堂建得怎麼樣?”張老漢走上前,指著教室的窗戶,“俺們特意讓工匠把窗戶開大了,這樣娃們讀書時,光線好,不傷眼睛。”
王巢點點頭,對眾人說:“謝謝大家!沒有你們的幫忙,學堂不可能這麼快建好。等學堂開學了,我請大家來參加開學典禮。”
人群中響起一陣歡呼。這時,一位落魄秀才走上前,躬身說道:“王大人,在下周遠,曾在江南的書院任教,聽聞大人建學堂,特來應聘教員。不求俸祿多少,隻求能為登萊的教育出一份力。”
王巢眼前一亮。周遠他有印象,之前捐出《論語》《孟子》刻本的就是他。他連忙扶起周遠:“周先生肯來,是學堂的幸事!教員的俸祿,我定不會虧待,每月五兩白銀,還管食宿。”
周遠感動不已,再次躬身:“謝大人!在下定當儘心教學,不負大人所托。”
消息傳開後,又有十幾位落魄秀才趕來應聘。王巢親自麵試,選拔出五位學識紮實、有責任心的秀才,與周遠一起擔任登萊總學堂的教員。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學堂的屋頂上,給青磚青瓦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百姓們漸漸散去,王巢卻還站在學堂前,望著眼前的建築,心中感慨萬千。
他原以為,建學堂隻是新政的延伸,是為了培養人才、提升登萊的文化水平。可沒想到,這件事竟成了凝聚百姓人心的紐帶——百姓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捐贈,表達著對登萊未來的期待,也表達著對他的信任。
“百姓盼教育,比想象中更迫切。”王巢輕聲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這份信任,我不能辜負。一定要把學堂辦好,讓登萊的孩童都能讀書識字,讓這裡不僅有強大的軍隊、富足的百姓,還有濃厚的文風,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
晚風拂過,帶來遠處農田的麥香和海水的鹹濕。學堂的門窗在風中輕輕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朗朗書聲。王巢知道,登萊的崛起,不僅需要堅船利炮,更需要文化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而這所學堂,就是登萊未來的希望之光。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