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內的喧囂尚未完全褪去,總兵府書房內卻透著幾分沉靜。王巢身著便服,案前攤開著一疊厚厚的文書,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錄著自陽和衛之戰以來的各項數據。窗外,晨光透過窗欞灑在紙上,將“斬殺”“繳獲”“燒毀”等字眼映照得格外清晰——這是一場足以震動朝野的勝利,如今正等待著被逐一梳理、彙成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人,這是昨日最後清點的黑風口追擊戰物資清單,請您過目。”親兵捧著一本藍色封皮的冊子走進來,輕輕放在案上。王巢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劃過冊子上的字跡,目光從“戰馬三百二十匹”“彎刀一百五十把”上緩緩移開,隨即拿起筆,在早已繪製好的彙總表上補充記錄。
自十月初一陽和衛縱火焚糧起,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已持續近四日。王巢深知,戰果統計不僅是對將士們犧牲的交代,更是向朝廷證明登萊軍戰力、爭取後續支援的關鍵。他重新拿起彙總表,逐行核對,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將士們浴血拚殺的痕跡:
陽和衛之戰,焚毀後金囤積糧草五萬石——這是最致命的一擊,直接斷了皇太極圍攻大同的後勤根基。當時趙老栓帶著工匠隊,頂著後金巡邏兵的箭雨,將火油桶扔進糧囤,衝天火光不僅燒光了糧食,更燒掉了後金士兵的鬥誌。
黑風口設伏與追擊戰,累計斬殺後金兵一萬二千人。其中,博洛貝勒麾下的鑲藍旗精銳占七千餘人,其餘為各旗拚湊的援軍。王巢特意在“博洛”二字旁畫了圈——這位皇太極的堂弟、鑲藍旗的核心將領被李定國斬殺,不僅是戰力上的損失,更是對後金統治階層的沉重打擊。
繳獲物資更是豐碩:戰馬五千匹,其中三百餘匹為可直接用於衝鋒的精銳戰馬,其餘可補充給步兵運輸或驛站傳遞;武器三千件,包括彎刀一千二百把、長矛八百支、弓箭一千副,還有二十餘副鑲鐵鎧甲,這些裝備足以武裝半個登萊軍;此外,還有金銀器皿、旗幟令牌等物資,雖無直接戰力價值,卻也是敵軍潰敗的鐵證。
“俘虜方麵呢?”王巢抬頭問親兵。此前統計的兩千餘名俘虜,經過幾日甄彆,已區分出士兵、民夫與低級將領。親兵立刻回道:“回大人,共甄彆出後金士兵一千五百人,民夫五百人,低級將領三十人。目前均關押在城外臨時營寨,由周銳將軍的人看守。”
王巢點了點頭,手指在“俘虜”一欄上停頓片刻。他想起昨日在營寨中看到的景象:後金士兵大多麵帶懼色,民夫更是衣衫襤褸、麵黃肌瘦——這些民夫多是被後金劫掠而來的大明百姓,本就對後金充滿怨恨。“傳令下去,將五百名民夫全部釋放,每人發放兩鬥糧食,讓他們各自回家。”王巢放下筆,語氣堅定,“至於那三十名低級將領,暫時關押,待奏折批複後再做處置;一千五百名士兵,挑選身強力壯者五百人編入輔軍,負責運輸與城防,其餘一千人……”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考量。直接斬殺雖能立威,卻難免落下殘暴之名;長期關押則需消耗糧草,得不償失。不如借他們之口,向皇太極傳遞一個信號。“其餘一千名士兵,今日午後全部釋放。”王巢繼續說道,“釋放前,讓他們在營寨前集合,我要親自訓話。”
親兵雖有疑惑,卻也躬身領命而去。王巢重新將目光投向奏折草稿,開篇便寫下“崇禎七年十月,登萊軍馳援大同,於陽和衛、黑風口連敗後金,大破其眾,是為陽和大捷”,隨後逐一羅列戰果,措辭嚴謹卻不乏力度。他特意在奏折中提及李定國斬殺博洛、周銳火槍兵壓製敵陣、李虎騎兵突襲中軍等細節,既突出將士們的英勇,也展現了登萊軍多兵種協同的戰力——這正是他希望朝廷看到的:登萊軍不僅能打硬仗,更有章法、有人才。
午後的陽光格外溫暖,城外臨時營寨前的空地上,一千名後金士兵被集中站立,個個低著頭,不敢直視前方。王巢身著鎧甲,手持長劍,緩步走到隊伍前,目光如炬,掃過每一張臉。
“你們可知為何放你們回去?”王巢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後金士兵們紛紛抬頭,眼中滿是疑惑。“不是因為本將軍仁慈,而是要讓你們帶話給皇太極。”王巢抬手,指向大同城的方向,“陽和衛的糧草,是本將軍燒的;博洛貝勒,是本將軍麾下將士斬的;黑風口的一萬多後金兵,也是本將軍殺的!”
他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股懾人的氣勢:“告訴皇太極,大明的土地,不是他想搶就能搶的;大明的百姓,不是他想殺就能殺的!登萊軍不好惹,隻要他敢再來,本將軍定讓他有來無回!”
後金士兵們被王巢的氣勢震懾,紛紛低下頭,無人敢言語。王巢看著他們的模樣,知道這番話已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現在,你們可以走了。”他揮了揮手,“記住,下次再敢踏上大明的土地,休怪本將軍劍下無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士兵們如蒙大赦,紛紛轉身,朝著東北方向狼狽逃竄。王巢站在原地,目送他們遠去,心中清楚,這些人回去後,定會將今日所見所聞傳遍後金軍營,皇太極若想再犯大同,必先掂量掂量登萊軍的戰力。
回到總兵府,王巢將奏折重新審閱一遍,確認無誤後,蓋上自己的印信,交給親信親兵:“快馬加鞭,將奏折送往京城,務必親手交給兵部尚書張鳳翼大人,不得延誤!”親兵接過奏折,躬身行禮後,迅速離去。
此時,曹文詔走進書房,手中也拿著一份清單,臉上滿是笑意:“王將軍,大同守軍也統計了此次協同作戰的戰果,雖不如登萊軍顯赫,卻也斬殺了兩千餘後金兵。我已將這份清單附在你的奏折後,一同上報朝廷,也好讓朝廷知道,大同守軍並非隻會被動防守。”
王巢笑著起身,接過清單:“曹總兵此舉,甚合我意。此次陽和大捷,是登萊軍與大同守軍共同的功勞,理當一同上報。”兩人相對而坐,曹文詔看著案上的彙總表,不禁感歎道:“一萬二千人的斬獲,五萬石糧草的焚毀,這戰果,足以讓朝廷震動啊!想當初,後金入關劫掠,明軍多是避戰,如今王將軍卻能主動出擊,大破敵軍,真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王巢搖了搖頭:“這並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將士們用命換來的。周銳的火槍兵,在山林中搜剿潰兵時,不少人被藤蔓劃傷、被冷箭射中,卻依舊咬牙堅持;李虎的騎兵,追擊時戰馬累倒了,便徒步繼續追,隻為不讓一個潰兵逃脫;李定國更不用說,斬殺博洛時,自己也被彎刀劃傷了手臂,卻隻字未提。”
他頓了頓,眼中滿是欣慰:“還有那些普通士兵,他們有的是登萊的子弟,有的是宣府的潰兵,卻都懷著一顆守護家國的心,奮勇殺敵。這份戰果,理應屬於他們每一個人。”
曹文詔聞言,心中更是敬佩。他起身說道:“王將軍所言極是。明日,我想在大同城內舉行一場慶功宴,不僅為登萊軍慶功,也為大同守軍慶功,讓全城百姓都知道,我們大明將士,有能力守護他們的家園!”
王巢點頭應允:“好!慶功宴不僅要辦,還要辦得隆重。讓百姓們看看,我們不僅能打勝仗,更能讓他們過上安穩日子。”
次日,大同城內張燈結彩,慶功宴在總兵府前的廣場上舉行。百姓們自發前來,送上自家的酒菜;士兵們則穿著嶄新的鎧甲,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王巢與曹文詔並肩站在高台上,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
廣場中央,說書人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陽和衛之戰的故事:“話說那王將軍,率領登萊軍,夜襲陽和衛,一把大火燒了後金五萬石糧草,嚇得韃子魂飛魄散……”百姓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王巢看著這一幕,心中清楚,這場慶功宴不僅是對勝利的慶祝,更是對民心的凝聚。隻要軍民同心,大明的北疆,定能固若金湯。他轉頭對曹文詔說道:“曹總兵,陽和大捷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要利用朝廷的支援,加緊訓練軍隊,加固城防,為日後收複遼東做準備!”
曹文詔重重點頭:“好!我與王將軍一同努力,定不負朝廷所托,不負百姓所望!”
夕陽西下,慶功宴的喧囂漸漸平息,大同城內的燈火卻次第亮起,如同繁星點點,照亮了這座剛剛經曆過戰火卻依舊堅韌的城池。王巢站在高台上,望著遠方的星空,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陽和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城後,定會引發更大的震動,而屬於登萊軍、屬於大明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始。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