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十月初五,大同東北方向百裡外的後金主營內,寒風卷著黃沙,掠過中軍大帳的獸皮簾,將帳內燭火吹得劇烈搖曳。皇太極身著玄色鑲金龍紋鎧甲,端坐在虎皮椅上,臉色陰沉得如同帳外的天空——桌案上,三份從前方傳回的急報,如同三塊巨石,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陽和衛糧草五萬石,儘焚於火;博洛貝勒戰死,鑲藍旗精銳七千餘人覆沒;黑風口援軍一萬二千人,或死或俘,僅三百餘殘兵逃回……”皇太極的親信將領阿濟格垂著頭,聲音帶著難以掩飾的顫抖,逐字念出急報上的內容。每念一句,帳內的氣氛便凝重一分,將領們紛紛垂首,無人敢直視皇太極的眼睛。
皇太極緩緩抬手,製止了阿濟格的彙報。他伸出手指,輕輕敲擊著桌案,目光掃過帳內眾人,聲音低沉卻帶著一股壓抑的怒火:“王巢……登萊軍……”這兩個名字,在此前從未被後金高層放在眼裡——登萊軍素來以海防為主,戰力遠不及九邊重鎮的邊軍,可如今,正是這支“不起眼”的軍隊,毀了他圍攻大同的全盤計劃。
自九月下旬率軍圍困大同以來,皇太極本以為勝券在握。大同城雖堅固,卻已被圍月餘,糧草漸儘;而後金大軍糧草充足,援軍源源不斷,隻需再堅持十日,大同必破。可他萬萬沒想到,王巢竟會率軍突襲陽和衛——那是後金囤積糧草的核心據點,也是此次圍攻大同的後勤命脈。糧草一失,軍中人心惶惶,不少士兵已開始私下議論撤軍。
更讓他心痛的是博洛的戰死。博洛不僅是他的堂弟,更是鑲藍旗的靈魂人物。鑲藍旗作為八旗之一,戰力強悍,此次隨博洛出征的七千精銳,是鑲藍旗的核心力量。如今精銳儘失,博洛戰死,鑲藍旗幾乎名存實亡,這對八旗的整體戰力,無疑是沉重打擊。
“大汗,明軍援軍已與大同守軍彙合,兵力已達五萬餘人。據逃回的殘兵說,王巢麾下不僅有精銳騎兵,還有數千火槍兵,戰力極強……”另一名將領小心翼翼地開口,補充著情報,“若再不退軍,恐遭明軍內外夾擊,我軍恐有覆沒之險。”
皇太極沉默良久,手指在桌案上的大同地圖上緩緩移動,最終停在了“黑風口”的位置。那裡曾是後金援軍的必經之路,如今卻成了明軍的屠宰場。他清楚,此時的後金大軍,已無再戰之力——糧草斷絕,援軍潰敗,士兵士氣低落,若繼續圍困大同,隻會給王巢可乘之機。
“傳令下去,全軍拔營,即刻撤軍!”皇太極猛地站起身,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阿濟格,你率左翼軍為先鋒,清理撤軍路線,防止明軍追擊;多爾袞,你率右翼軍斷後,掩護主力撤退;其餘各部,整理物資,有序撤離,不得慌亂!”
“遵大汗令!”將領們齊聲領命,紛紛轉身離去,帳內的壓抑氣氛終於稍有緩解。皇太極看著將領們的背影,心中卻滿是不甘——此次南征,他本想一舉攻破大同,打通入關通道,卻沒想到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他走到帳門口,望著遠方大同城的方向,眼中閃過一絲狠厲:“王巢,登萊軍……今日之敗,我皇太極記下了!他日,我必率軍南下,一雪前恥!”
寒風卷起他的披風,在帳前獵獵作響。片刻後,後金主營內響起了撤軍的號角聲,連綿數裡的軍營開始忙碌起來。士兵們匆匆收拾行囊,拆除帳篷,戰馬的嘶鳴聲、兵器的碰撞聲與將領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卻不見往日的整齊有序,反而透著幾分慌亂——陽和衛慘敗的消息早已傳遍軍營,士兵們隻想儘快逃離這個讓他們恐懼的地方。
與此同時,大同城內,王巢正站在南門城牆上,望著遠處後金軍營的方向。斥候剛剛傳回消息,後金軍營內動靜異常,似在準備撤軍。王巢抬手取出望遠鏡,鏡頭中,後金士兵正慌亂地拆除帳篷,裝載物資,不少士兵甚至丟棄了笨重的鎧甲,隻為能跑得更快。
“大人,韃子真的要撤軍了!”身旁的李定國興奮地說道,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我們要不要率軍追擊?趁他們慌亂,定能再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王巢放下望遠鏡,搖了搖頭,語氣沉穩:“不可。後金雖敗,卻仍有三萬餘兵力,且多為騎兵,若我們貿然追擊,恐遭其埋伏。況且,我軍經連場激戰,將士們早已疲憊,需休整補充;大同城剛解圍困,城內百姓也需安撫,城防更是亟待修複。此時追擊,弊大於利。”
李定國聞言,雖有些不甘,卻也明白王巢的考量。他低頭說道:“末將明白了,是末將考慮不周。”
王巢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笑著說道:“你的勇氣可嘉,但用兵之道,需審時度勢,不可僅憑一時之勇。此次韃子撤軍,雖未將其全殲,卻也重創了他們的戰力,焚毀了他們的糧草,解除了大同之圍,已是大勝。我們隻需守住大同,安撫好百姓,修複好城防,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指令即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轉頭看向身旁的曹文詔,繼續說道:“曹總兵,接下來,我們需分工合作。你負責安撫城內百姓,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我則率軍駐守大同城外,防止韃子撤軍途中突襲,同時修複城防,整頓軍備。”
曹文詔點頭應允:“王將軍所言極是。大同城內糧草雖不充裕,但我已讓人清點府庫,可先拿出部分糧食救濟百姓,待朝廷援軍到來,再做補充。城防修複之事,也可動員百姓參與,既能加快進度,也能讓百姓感受到安全感。”
兩人商議完畢,立刻開始行動。大同城內,曹文詔下令打開府庫,分發糧食。百姓們得知消息後,紛紛湧上街頭,排隊領取糧食。看著手中的糧食,不少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連日來的圍困,讓他們飽受饑餓之苦,如今終於能吃上一頓飽飯,心中對明軍的感激之情愈發深厚。
大同城外,王巢則率領士兵們開始修複城防。城牆上的缺口被逐一填補,破損的垛口被重新加固,城外的護城河也被清理疏通。士兵們雖疲憊,卻依舊乾勁十足——他們知道,隻有加固好城防,才能抵禦韃子日後的反撲,守護好大同城,守護好城內的百姓。
期間,也有後金散兵試圖突襲大同城外的糧車,卻都被王巢事先布置的哨兵發現。李虎率領騎兵出擊,將這些散兵一一剿滅,繳獲了少量兵器與馬匹。這也印證了王巢的判斷——後金雖已撤軍,卻仍有少量散兵遊勇在周邊遊蕩,若不加以防備,恐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十月初七,後金大軍已全部撤離大同境內,退回遼東。王巢站在城牆上,望著後金撤軍的方向,心中清楚,這場曆時近十日的戰役,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他轉頭對身旁的親兵說道:“傳令下去,派斥候密切監視後金動向,一旦有異常,立刻回報。同時,將韃子撤軍的消息上報朝廷,等待朝廷指令。”
親兵躬身領命而去。王巢看著大同城內恢複生機的景象——百姓們忙著修繕房屋,商販們重新開張,孩子們在街頭嬉戲打鬨,心中滿是感慨。這場勝利,不僅解除了大同之圍,更守護了城內百姓的安寧。他知道,這隻是他守護大明江山的第一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
幾日後,朝廷的聖旨傳到大同。聖旨中,對王巢與曹文詔大加讚賞,稱讚他們“奮勇殺敵,解除大同之圍,為大明北疆立下赫赫戰功”。同時,朝廷下令,王巢率領的登萊軍駐守大同,與曹文詔的大同守軍共同防備後金;朝廷將儘快調派糧草與援軍,支援大同。
王巢接到聖旨後,立刻召集周銳、李虎、李定國等人,傳達朝廷指令。他看著眼前的將領們,聲音帶著幾分嚴肅:“朝廷讓我們駐守大同,防備韃子,這既是對我們的信任,也是對我們的考驗。接下來,我們要加緊訓練軍隊,熟悉大同周邊地形,與曹總兵的守軍密切配合,做好萬全準備。我相信,隻要我們同心協力,定能守住大同,守住大明的北疆!”
“請大人放心!我等定不負朝廷所托,不負大人所望!”將領們齊聲呐喊,聲音震徹雲霄。他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心中充滿了鬥誌——陽和大捷的勝利,讓他們看到了擊敗後金的希望,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守護家國的信念。
夕陽西下,大同城內的燈火次第亮起,照亮了這座剛剛恢複生機的城池。王巢站在城牆上,望著遠方的星空,心中滿是期待。他知道,後金雖已撤軍,但絕不會善罷甘休,未來的戰鬥,定會更加激烈。但他無所畏懼——因為他身邊,有並肩作戰的將領,有奮勇殺敵的士兵,有支持他們的百姓。隻要軍民同心,眾誌成城,定能抵禦外敵,守護好大明的江山,讓百姓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