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衛的暑氣尚未消退,山東都指揮使府外的廣場上卻已搭起了高高的募兵台。台中央懸掛著一麵猩紅大旗,上麵用金線繡著“保家衛國、抵禦後金”八個大字,在海風的吹拂下獵獵作響。台下,數百名身著短打的青壯正圍著募兵告示議論,不時有人伸手觸摸告示上“月餉二兩、管吃管住”的字樣,眼神中滿是期待。
“將軍,各府募兵點已全部搭建完畢,登萊糧道已備好首批軍餉與糧草,可隨時供應新募士兵。”周銳快步走到王巢身邊,遞上一份募兵準備清單,“青州、濟南、東昌三府的知府已傳來消息,當地百姓聽聞是您招募士兵抵禦後金,紛紛主動報名,不少村鎮甚至組織青壯集體前來,場麵十分熱烈。”
王巢站在募兵台側方,目光掃過台下的青壯——這些人大多麵色黝黑、身形健壯,有的還背著鋤頭、弓箭,顯然是剛從田裡趕來。他接過清單,指尖劃過“軍餉籌備”“營房搭建”“武器配備”等條目,語氣凝重:“山東地處北疆,既是抵禦後金的屏障,又是防備流寇的要地。如今雖裁汰老弱、補招青壯,但可戰兵力仍不足二十萬,若後金大舉來犯,恐難應對。此次公開募兵,不僅要擴充兵力,更要招募能戰、敢戰的勇士,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銳之師!”
顧炎武站在一旁,補充道:“將軍,為確保募兵順利,屬下已讓各府將募兵政策刻在石碑上,立於城門口與集市旁,明確‘月餉二兩、管吃管住、傷亡有撫恤金陣亡者賞銀五十兩、傷殘者賞銀二十兩並分五畝荒地)’,絕無虛言。同時,派此前裁汰後返鄉的老兵前往各村鎮宣傳,這些老兵親身受益於安置政策,他們的話更能讓百姓信服。”
王巢點頭:“做得好。百姓最看重‘實在’,隻有讓他們知道參軍不僅能保家衛國,還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才會主動報名。另外,通知各募兵點,優先招募獵戶、鐵匠、農夫與退役士兵——獵戶擅長射箭、熟悉地形,可編入斥候營;鐵匠能修理武器、打造裝備,可編入軍工隊;農夫吃苦耐勞、紀律性強,是步兵的最佳人選;退役士兵有作戰經驗,可直接擔任小旗官,帶領新兵訓練。”
當日午時,登萊衛的募兵正式開始。募兵台前,三名登萊軍精銳正嚴格按照標準篩選青壯:身高不足五尺者約1.6米)、身體有殘疾者、年齡超三十五歲或不足十八歲者,一律不得入伍;符合條件者,還需完成“舉三十斤石鎖、跑三裡路”的基礎測試,達標後方可登記。
“姓名?年齡?籍貫?”登記官手持毛筆,高聲問道。
“張強,二十二歲,濟南府章丘縣人,獵戶!”一名身材挺拔的青壯上前一步,聲音洪亮。他放下背上的弓箭,雙手握住石鎖,輕輕一抬便舉過頭頂,隨後放下石鎖,邁開大步跑向跑道,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跑完了三裡路,麵不紅氣不喘。
登記官見狀,滿意地點頭:“合格!登記在冊,編入斥候營,明日到登萊衛大營報到!”
張強接過入伍憑證,激動地握緊拳頭——他家中隻有一個弟弟,此前靠打獵為生,常常食不果腹。如今參軍不僅能拿到每月二兩的軍餉,還能讓弟弟分到三畝荒地,再也不用過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了。
類似的場景在山東各府的募兵點不斷上演。青州府益都縣的鐵匠王鐵,年僅二十五歲,能舉起五十斤重的鐵錘,得知軍隊需要鐵匠,立刻帶著打鐵工具前來報名;兗州府曲阜縣的農夫李二牛,年過三十,家中有妻子與兩個孩子,聽聞參軍後家人可免除賦稅,還能領到撫恤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東昌府臨清縣的退役士兵趙虎,此前在德州衛服役,因年齡超四十五歲被裁汰,如今聽聞募兵,主動前來報名,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直接被任命為小旗官,負責帶領十名新兵。
然而,募兵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在兗州衛的募兵點,幾名地痞流氓試圖冒名頂替,虛報年齡與籍貫,被監督隊當場識破。監督隊隊長李忠厲聲嗬斥:“參軍是為保家衛國,不是讓你們混吃混喝!若再敢搗亂,一律按‘擾亂募兵’論處,杖責三十!”
地痞流氓嚇得連連求饒,灰溜溜地跑了。周圍的百姓見狀,紛紛拍手叫好,對募兵的公平性更加信服。
八月初,募兵工作已開展半個月。顧炎武向王巢稟報:“將軍,各府共招募青壯四萬餘人,其中獵戶五千、鐵匠三千、農夫三萬、退役士兵兩千,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身體條件均達標。登萊衛大營已搭建完畢,可容納兩萬新兵,其餘新兵將分赴濟南衛、青州衛、德州衛等大營訓練。”
王巢正在查看新兵名冊,聞言抬頭道:“速度很快,但還不夠。通知各募兵點,延長募兵時間至九月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膠東半島與魯西南地區——這些地方靠近海邊或與河南、河北接壤,易受後金與流寇侵擾,百姓參軍意願更強,要儘可能多地招募青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頓了頓,補充道:“另外,給新募士兵發放‘安家銀’——每人五兩白銀,讓他們先寄回家中,解決家人的燃眉之急。告訴士兵們,隻要好好訓練、英勇作戰,日後還能升官加爵,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安家銀”的發放,讓百姓的參軍熱情更加高漲。濟南府曆城縣的青壯周小五,原本還在猶豫是否參軍,擔心家中母親無人照顧,得知有五兩安家銀,還能分三畝荒地,立刻下定決心報名;青州府壽光縣的十餘名青壯,更是結伴前來,說要“一起參軍、一起抗金、一起保衛家鄉”。
八月中旬,後金與流寇的消息傳來——後金皇太極派鑲黃旗進攻錦州,明軍節節敗退;陝西流寇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逼近山東邊境。消息傳到山東,百姓們無不恐慌,紛紛湧向募兵點,想要參軍保衛家鄉。
“將軍,後金與流寇的消息傳開後,各府募兵點的報名人數激增,僅濟南府一日便招募青壯兩千餘人!”周銳興奮地向王巢稟報,“不少百姓說,‘隻有王大人能帶領我們打敗後金與流寇’,還說要‘跟著王大人,守住山東、守住家’!”
王巢聞言,心中感慨——這便是民心的力量。他下令:“通知各募兵點,加快篩選速度,但不可降低標準。同時,讓登萊軍工坊加快生產燧發槍與火炮,確保每名新募士兵都能配備足額武器;讓各衛所做好新兵訓練準備,新兵報到後,立刻展開基礎訓練,包括隊列、射擊、刺殺等,三個月內必須形成初步戰鬥力。”
九月底,募兵工作正式結束。顧炎武拿著最終的募兵統計冊,向王巢彙報:“將軍,此次公開募兵共招募青壯八萬人,加上原有可戰兵力十七萬裁汰後剩餘五萬三千人+補招兩萬餘人+登萊軍精銳九萬七千餘人),山東陸軍總規模已達二十五萬!其中,戰兵五萬包括登萊軍精銳與各衛所精銳),輔兵十萬負責後勤、運輸、守衛),民團十萬由各村鎮青壯組成,農閒時訓練,戰時協助作戰)。”
王巢接過統計冊,仔細翻閱——戰兵中,斥候營一萬人多為獵戶)、火器營兩萬人配備燧發槍與火炮)、騎兵營一萬人多為退役士兵與擅長騎馬的青壯)、步兵營一萬人多為農夫);輔兵中,軍工隊一萬人多為鐵匠)、運輸隊五萬人負責軍糧與武器運輸)、守衛隊四萬人負責衛所與城池守衛);民團則分布在山東各府的村鎮,由當地官員與退役士兵帶領訓練。
“很好。”王巢滿意地點頭,“但對外宣稱時,要低調行事——就說‘戰兵五萬、民團十萬’,輔兵五萬編入民團,不對外公開。如今朝廷對地方兵力管控嚴格,若讓崇禎皇帝與朝中大臣知道我們有二十五萬陸軍,恐會引起猜忌,甚至派兵打壓。”
顧炎武與周銳齊聲應道:“屬下明白!”
十月初,王巢在登萊衛校場舉行“山東陸軍誓師大會”。校場上,二十五萬士兵整齊列隊,戰兵身著玄鐵鱗甲、手持燧發槍與火炮,輔兵身著青色布衣、手持長矛與弓箭,民團身著灰色布衣、手持鋤頭與鐮刀,氣勢如虹。
王巢站在高台上,手持寶劍,聲音洪亮:“諸位將士!如今後金犯我北疆,流寇擾我中原,山東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本將今日誓師,便是要帶領大家,抵禦後金、防備流寇,守住山東的每一寸土地,保護山東的每一位百姓!”
“抵禦後金!防備流寇!守住山東!保護百姓!”士兵們齊聲高呼,聲浪震得整個登萊衛都為之震動,連遠處的大海都泛起了漣漪。
王巢待歡呼聲平息,繼續說道:“本將向大家承諾,隻要大家跟著本將,定能吃飽穿暖、拿到足額軍餉;隻要大家英勇作戰,定能升官加爵、光耀門楣;若有人陣亡或傷殘,本將定能讓你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絕不讓你們流血又流淚!”
“願隨王大人!誓死保衛山東!”士兵們再次高呼,眼神中充滿了堅定與忠誠。
誓師大會結束後,各部隊陸續開赴指定地點:戰兵中的斥候營前往山東北部邊境,偵查後金的動向;火器營與騎兵營前往登萊衛、濟南衛、德州衛等重要衛所,加強防守;步兵營前往山東南部邊境,防備流寇;輔兵中的軍工隊前往登萊軍工坊,協助生產武器;運輸隊前往各府的糧庫,押運軍糧;守衛隊前往各衛所與城池,負責守衛;民團則返回各村鎮,農閒時展開訓練。
十月中旬,崇禎皇帝得知山東招募“戰兵五萬、民團十萬”抵禦後金與流寇,龍顏大悅,下旨嘉獎王巢:“王巢忠君愛國,心係百姓,招募士兵抵禦外侮,實乃大明之幸!特賜白銀五萬兩、綢緞千匹,準許山東自行調配兵力,無需經兵部審批!”
聖旨傳到登萊時,王巢正與顧炎武、周銳商議訓練計劃。他接過聖旨,對眾將笑道:“陛下的嘉獎,是對我們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期望。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後金與流寇隨時可能來犯,我們必須加快訓練,讓二十五萬陸軍儘快形成戰鬥力,才能真正守住山東!”
眾將領齊聲應道:“末將遵命!”
此時的山東,二十五萬陸軍已部署完畢,宛如一道鋼鐵長城,守護著山東的邊境與百姓。登萊軍工坊的燧發槍與火炮日夜不停地生產,軍糧與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往各衛所,新兵的訓練聲與武器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保衛家園、抵禦外侮的壯歌。
王巢站在登萊衛的城樓上,望著遠方的大海與邊境,心中暗下決心:“後金、流寇,若你們敢來犯山東,本將定讓你們有來無回!我王巢,定要守住山東,守住大明的北疆,為複興大明河山,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城樓下,士兵們正在進行實戰演練,燧發槍的槍聲此起彼伏,火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陽光灑在士兵們的鎧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預示著山東陸軍的光明未來——這支由民心凝聚而成的軍隊,必將成為抵禦後金與流寇的最強力量,守護著山東的安寧與百姓的幸福。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