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寒風已帶著刺骨的涼意,但田間地頭卻洋溢著與季節不符的暖意——曆經三個多月的忙碌,山東各地的秋收終於落下帷幕。從登萊的沿海平原到濟南的內陸沃野,從青州的丘陵梯田到德州的黃河灘地,裝滿新糧的麻袋在曬場上堆成小山,金黃的穀粒在陽光下泛著油光,百姓們臉上的笑容比秋日的暖陽更顯熾熱。
這日清晨,都指揮使府的議事廳內,來自山東各府縣的糧官們正依次上前,將手中的秋收賬目呈遞給沈文。案上的賬目堆積如山,每一本都詳細記錄著當地的耕地麵積、糧種用量、糧食產量與征收數量,紅色的印章在泛黃的紙頁上格外醒目。
“登萊府今年共開墾荒地兩千畝,種植改良後的‘魯粳一號’水稻與‘山麥三號’小麥,總產量達三百萬斤,扣除百姓口糧與明年種子一百萬斤,實際征收一百二十萬斤!”登萊糧官聲音洪亮,臉上難掩自豪。
“濟南府受益於黃河大堤修繕,今年無洪澇災害,玉米與高粱總產量達四百五十萬斤,征收一百八十萬斤!”濟南糧官緊隨其後,遞上賬目時特意強調,“今年的玉米畝產比去年翻了一倍,百姓們都說,這是托了將軍改良糧種與修水利的福!”
糧官們依次彙報,數據節節攀升:青州府征收一百萬斤,德州府征收一百五十萬斤,兗州府征收五十萬斤……當最後一名糧官彙報完畢,沈文拿起算盤,手指在算珠上飛快撥動,清脆的算珠聲在議事廳內回蕩。片刻後,他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激動,對坐在主位的王巢道:“將軍,經統計,今年山東各地秋收總產量達一千六百萬斤,扣除百姓口糧、明年種子與各地留存的應急糧後,共征收糧食六百萬斤!”
“六百萬斤!”議事廳內的糧官們齊聲驚呼,臉上滿是不敢置信。去年山東因戰亂與災荒,全年糧食征收量僅兩百萬斤,如今一年時間便翻了三倍,這樣的豐收景象,是他們從未見過的。
王巢從座位上站起身,走到案前,拿起一本賬目仔細翻看。賬目中不僅記錄著糧食數量,還附有百姓的簽名畫押,證明征收過程公平公正,無任何強征強搶的情況。他滿意地點頭,對糧官們道:“今年的秋收能有如此成果,離不開你們的辛苦奔波,更離不開百姓們的辛勤勞作。但我們不能驕傲,要儘快將征收的糧食運往各地糧倉儲存,同時做好糧倉的防潮、防鼠與防火措施,絕不能讓一粒糧食受損。”
“屬下遵令!”糧官們齊聲應道,躬身退下,轉身投入到糧食轉運工作中。
待糧官們離開,沈文走到王巢身邊,遞上一份彙總賬目:“將軍,這是今年秋收的彙總表。加上去年留存的四十萬斤糧食與今年上半年從江南采購的三百六十萬斤糧食,我們目前的總儲糧已達一千萬斤,超額完成了係統任務中‘儲糧八百萬斤’的要求!”
王巢接過彙總表,目光落在“一千萬斤”這個數字上,心中不禁想起一年前剛到山東時的情景——那時的山東,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糧倉空空如也,軍隊甚至要靠野菜充饑。而如今,糧食儲備充足,百姓安居樂業,這巨大的變化,離不開糧種改良、水利修繕與荒地開墾三大舉措。
“還記得去年冬天,我們從軍工坊抽調工匠,改良水稻與小麥品種,日夜試驗,才培育出耐寒、高產的‘魯粳一號’與‘山麥三號’。”王巢感慨道,“今年春天,又組織百姓修繕黃河大堤與各地水渠,開墾荒地,當時還有不少人質疑,說我們‘不務正業’,如今看來,這些努力都沒有白費。”
沈文點頭道:“是啊,今年春天,將軍力排眾議,從軍隊中抽調兩千名士兵,協助百姓開墾荒地、修建水利,不少士兵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卻沒有一句怨言。百姓們看在眼裡,也更願意跟著我們乾,這才有了今年的豐收。”
正說著,李虎大步走進議事廳,臉上帶著興奮的神色:“將軍,沈大人,剛才去城西糧倉巡查,看到百姓們正自發地幫著搬運糧食,還有不少百姓送來自家做的饅頭與鹹菜,說要感謝將軍讓大家過上了有飯吃的日子!”
王巢聞言,嘴角露出一絲微笑:“百姓的認可,比任何戰功都珍貴。我們守山東,不僅要抵禦外敵,更要讓百姓安居樂業,隻有軍民同心,才能真正守住這片土地。”
他話音剛落,腦海中突然響起一道冰冷的機械音:“叮!檢測到宿主已完成‘糧食儲備’任務,當前儲糧達一千萬斤,超額完成25,任務進度+33,總任務進度已達66。獎勵‘曲轅犁圖紙’一份,可提升耕地效率30,是否現在提取?”
這是王巢穿越以來綁定的“大明複興係統”發布的主線任務,共分為“糧食儲備”“軍隊建設”“防禦工事”三個子任務,完成所有子任務後,將獲得“複興禮包”。此前,“防禦工事”任務因德州防禦工事竣工已完成33,如今“糧食儲備”任務完成,總進度已達三分之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提取圖紙。”王巢在心中默念。下一秒,一張泛黃的圖紙憑空出現在案上,圖紙上詳細繪製著曲轅犁的結構與製作方法,犁身、犁鏵、犁壁的尺寸標注得清清楚楚,旁邊還附有使用說明,隻需按照圖紙製作,便能大幅提升耕地效率。
“這是……曲轅犁?”沈文拿起圖紙,仔細翻看,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這種犁比我們現在用的直轅犁更輕便,還能調節深淺,適合各種地形的耕地!有了這圖紙,明年春天的春耕效率至少能提升三成,我們還能開墾更多荒地!”
李虎湊過來看了一眼圖紙,雖然看不懂複雜的結構,卻也知道這是好東西:“將軍,那我們趕緊讓軍工坊的工匠按照圖紙製作,明年春天給百姓們分發下去,讓大家都能用上新犁!”
“不急。”王巢擺擺手,“先讓軍工坊製作十台樣品,在登萊的試驗田進行測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調整改進,確保新犁耐用、好用後,再大規模製作分發。另外,要安排工匠編寫使用手冊,手把手教百姓如何使用曲轅犁,讓新工具能真正發揮作用。”
“將軍考慮周全。”沈文點頭讚同,將圖紙小心收好,“屬下這就去安排軍工坊製作樣品,同時讓情報局的人留意各地糧倉的情況,防止有人趁機盜竊糧食。”
接下來的幾日,山東各地都沉浸在秋收後的忙碌中。在登萊港,數十艘漕船停靠在碼頭,士兵與百姓們肩扛手提,將一袋袋糧食搬上船,漕船滿載著糧食,沿著海河運往濟南、德州等地的糧倉;在青州的山區,百姓們用獨輪車將糧食運往山頂的糧倉,車輪在石板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跡,卻擋不住他們前進的腳步;在濟南的糧倉外,工匠們正在加固糧倉的牆體,鋪設防潮的木板,糧倉內,士兵們手持火把,仔細檢查每一個角落,防止老鼠與害蟲破壞糧食。
王巢也親自前往各地糧倉巡查。在登萊的城西糧倉,他走進糧囤,伸手抓起一把金黃的稻穀,穀粒飽滿,手感乾燥,沒有一絲潮濕。糧倉的頂部鋪著厚厚的茅草,牆壁上開有通風口,地麵上鋪設著石板與防潮布,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十分到位。
“糧倉的溫度與濕度要每日記錄,一旦發現異常,立刻采取措施。”王巢對負責糧倉的官員叮囑道,“另外,要安排士兵日夜巡邏,嚴禁無關人員靠近糧倉,絕不能出現糧食失竊或失火的情況。”
“屬下謹記將軍教誨!”糧倉官員躬身應道,手中的記錄本上已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溫度與濕度的數據。
在德州的糧倉,王巢遇到了正在幫忙搬運糧食的周通。周通身著便服,額頭上滿是汗水,手中卻仍緊緊抓著糧袋的繩索。看到王巢,他連忙放下糧袋,走上前躬身行禮:“將軍怎麼來了?”
“過來看看糧食儲存情況。”王巢笑著拍了拍周通的肩膀,“你身為千戶,不好好訓練士兵,怎麼跑來搬運糧食了?”
周通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看到百姓們都在幫忙,屬下也想搭把手。今年的糧食豐收,士兵們的士氣也高了不少,大家都說,有了足夠的糧食,就算後金來犯,我們也能堅守更久!”
王巢點頭道:“說得好。糧食是軍隊的根本,也是百姓的希望。有了這一千萬斤糧食,我們不僅能保證軍隊的糧草供應,還能在明年春天開墾更多荒地,讓更多百姓過上好日子。”
他指著糧倉外正在晾曬糧食的百姓,繼續說道:“明年,我們還要在各地建立‘義倉’,儲存應急糧食,一旦遇到災荒,便開倉放糧,讓百姓們不再挨餓。同時,要推廣新的耕作技術,教百姓們種植高產的糧種,讓山東的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台階。”
周通眼中閃過一絲憧憬:“若真能如此,用不了幾年,山東定能成為大明的糧倉,到時候,我們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支援其他省份的抗金大業!”
巡查結束後,王巢返回登萊。剛回到都指揮使府,沈文便拿著一份新的報表走了進來:“將軍,各地糧倉的糧食已全部入庫,經統計,目前登萊糧倉儲糧三百萬斤,濟南糧倉儲糧兩百萬斤,德州糧倉儲糧一百五十萬斤,青州糧倉儲糧一百五十萬斤,兗州糧倉儲糧一百萬斤,各地義倉還預留了一百萬斤應急糧,總儲糧正好一千萬斤。”
王巢接過報表,在末尾簽下自己的名字,然後對沈文道:“糧食儲備已達標,但我們不能鬆懈。接下來,要加快軍工坊的生產,儘快將曲轅犁製作出來,同時組織百姓學習新的耕作技術,為明年的春耕做好準備。另外,讓情報局的人密切關注後金的動向,如今我們糧足兵強,就算後金來犯,我們也有足夠的底氣應對。”
“屬下明白。”沈文躬身應道,轉身離去。
夕陽西下,王巢站在都指揮使府的院牆上,望著遠處的田野。田野上,百姓們正在翻耕土地,為明年的春耕做準備,偶爾能看到孩童在田埂上奔跑嬉戲,笑聲清脆。遠處的糧倉在夕陽的映照下,宛如一座座金色的堡壘,守護著山東的希望。
他想起係統發布的任務,如今“糧食儲備”與“防禦工事”任務已完成66,隻剩下“軍隊建設”任務尚未完成。但他知道,這隻是開始。山東的崛起,不僅需要充足的糧食與堅固的防禦,更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支能抵禦後金、收複失地的軍隊。
“明年,我們要組建更多的炮兵協同部隊,讓每一座城池都擁有足夠的戰力;要改良水師戰船,讓登萊水師成為渤海灣的霸主;還要培養更多的人才,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要為大明的複興貢獻力量。”王巢在心中暗忖,眼中閃過堅定的光芒。
夜風漸起,帶來陣陣寒意,但王巢的心中卻充滿了暖意。他知道,隻要繼續堅持下去,隻要軍民同心,山東定能成為大明複興的基石,定能在這亂世中撐起一片天。而那一千萬斤糧食,便是這片天空下最堅實的支撐,是山東軍民抵禦外敵、守護家園的底氣與希望。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