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都指揮使府的書房內,晨光透過窗欞,灑在案上攤開的一卷卷圖紙上。王巢指尖輕撫過圖紙上細密的線條,目光灼灼——就在半個時辰前,他的腦海中響起了係統清晰的提示音,為“穩固根基”任務的完成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揭開了山東工業升級的新篇章。
“‘穩固根基’主線任務全部達標,判定宿主完成階段性戰略目標,啟動獎勵發放程序。”
“獎勵一:完整‘蒸汽機床設計圖紙’1套,含核心部件參數、組裝流程手冊、維護保養指南,適配當前軍工坊生產條件;”
“獎勵二:係統積分200萬,可用於兌換‘工業升級’係列技術含蒸汽機改良、水力紡織機、高爐煉鐵優化等),或解鎖新的戰略資源;”
“獎勵三:解鎖‘工業人才培養’權限,後續可通過係統發布專項任務,提升工匠技術水平,加速工業體係建設。”
係統提示消失的瞬間,一疊厚實的圖紙憑空出現在王巢案頭,紙張泛著淡淡的油墨香,邊角齊整,顯然是係統按當前時代工藝複刻而成。王巢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蒸汽機床整體結構圖”幾個大字映入眼簾,下方是機床的立體剖麵圖——底座由厚重的鑄鐵打造,中部是圓柱形的氣缸,通過傳動齒輪與頂部的主軸連接,側麵裝有控製蒸汽進出的閥門,底部還預留了與鍋爐連接的接口,每一個部件的位置、尺寸都標注得精準無誤。
他繼續往後翻,第二頁是“核心部件參數表”:氣缸內徑一尺二寸,壁厚三分,材質需用含碳量0.3的中碳鋼;傳動齒輪共三組,主動輪齒數三十六,從動輪齒數七十二,齒距誤差不得超過一毫;閥門采用銅製,密封墊需用浸油的石棉製作,確保蒸汽不漏……這些參數與之前試產的配件基本吻合,隻是在材質純度和尺寸精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關鍵的是第三頁“組裝流程手冊”,係統將整個組裝過程拆解為十個步驟:第一步澆築鑄鐵底座,確保承重能力達五千斤;第二步安裝傳動齒輪組,調整齒距咬合度;第三步吊裝氣缸,與底座精準對接;第四步鋪設蒸汽管道,連接氣缸與外置鍋爐;第五步安裝閥門控製係統,調試開關靈敏度……每一步都配有示意圖,甚至標注了所需工具和工匠人數,細致到連“安裝時需用水平儀校準底座,誤差不超過半度”這樣的細節都未遺漏。
“太好了!有了這圖紙,蒸汽機床就能真正落地了!”王巢忍不住拍手叫好。之前試產氣缸、齒輪時,他還擔心缺少整體設計會走彎路,如今係統給出的完整方案,相當於為軍工坊鋪好了路,剩下的隻需按圖索驥,集中力量攻克組裝難關。
他當即起身,快步走向軍工坊——老劉和核心工匠們還在忙著收尾防禦工事的火炮配件,必須立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們,同時組建專項小組,啟動組裝工作。
此時的登萊軍工坊,鑄鐵作坊的爐火仍在燃燒,幾名工匠正圍著之前試產的氣缸,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內壁光滑度。老劉蹲在一旁,手裡拿著卡尺反複測量,眉頭微蹙——雖然之前的氣缸已符合試產標準,但他總覺得還能再精進些,隻是苦於沒有完整的機床設計作為參考。
“老劉!”王巢的聲音從作坊門口傳來,帶著抑製不住的喜悅。老劉和工匠們連忙起身行禮,看到王巢手中的圖紙,眼神中都露出了好奇。
“將軍,您這是……”老劉目光緊緊盯著圖紙,隱約看到“蒸汽機床”幾個字。
王巢將圖紙遞到老劉手中,笑著說:“‘穩固根基’任務完成了,這是係統給的獎勵——完整的蒸汽機床設計圖紙,從部件參數到組裝流程,一應俱全。我們之前試產的氣缸、齒輪,剛好能用上,現在可以正式組裝蒸汽機床了!”
老劉顫抖著雙手接過圖紙,一頁頁仔細翻看,越看越激動,花白的胡子都在微微抖動:“這……這圖紙太詳細了!您看這傳動齒輪的咬合設計,比我們之前想的周全多了;還有這蒸汽管道的布局,能最大程度減少蒸汽損耗……有了它,咱們肯定能造出真正的蒸汽機床!”
周圍的工匠們也圍了過來,看著圖紙上的結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陳鐵匠,你看這氣缸的材質要求,咱們之前煉的中碳鋼剛好能用,就是得再提純下!”
“李木匠,底座要用鑄鐵澆築,還得用水平儀校準,你那邊的工具夠不夠?”
“放心,我上個月剛讓軍工坊打了兩架新的水平儀,精度夠!”
王巢看著工匠們熱情高漲的樣子,心中越發篤定,清了清嗓子道:“既然大家都有信心,那咱們現在就定下來——成立‘蒸汽機床專項小組’,由老劉擔任組長,全麵負責組裝工作;從軍工坊的鐵匠、木匠、銅匠中,挑選50名核心工匠,其中鐵匠20人,負責金屬部件加工與調整;木匠15人,負責底座框架與操作台製作;銅匠10人,負責閥門、管道等精密部件;剩下5人,由之前參與試產的老工匠組成,負責技術監督,確保每一步都符合圖紙要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屬下遵命!”老劉躬身應道,隨即又問道,“將軍,那組裝的時間節點怎麼定?咱們心裡也好有個準頭。”
王巢沉思片刻,結合圖紙的複雜程度和工匠的技術水平,說道:“我給你們三個月時間,務必完成首台蒸汽機床的樣機組裝;樣機調試成功後,再用三個月時間優化生產流程,實現批量生產,每月至少造出2台,優先供應火炮作坊和槍械作坊——軍工坊的火炮炮管、火槍槍管,以後都要用蒸汽機床加工,精度和效率都能提升十倍不止。”
“三個月首台樣機?”一名老工匠有些擔憂,“將軍,這蒸汽機床的部件比咱們之前造的任何東西都精細,尤其是傳動係統的組裝,怕是得花不少時間。”
王巢拍了拍老工匠的肩膀,語氣堅定卻不失溫和:“我知道難,但咱們有圖紙,有之前試產的經驗,還有整個山東的資源支持——沈文會協調物資,確保鐵礦、銅料、煤炭供應充足;李虎會派士兵幫忙運輸重型部件,比如氣缸、底座,不用你們費心搬運。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三個月肯定能完成。”
為了讓專項小組更快進入狀態,王巢當天就召開了第一次技術會議。書房內,50名核心工匠圍坐成圈,老劉站在中間,拿著圖紙逐一講解:“大家看這張傳動係統圖,主動輪和從動輪的齒距必須完全匹配,之前咱們試產的齒輪,有幾個齒距誤差是兩毫,得重新打磨,降到一毫以內;還有氣缸的接口,要和蒸汽管道嚴絲合縫,咱們得用銅片做密封墊,浸上桐油,防止漏氣。”
工匠們一邊聽,一邊在小本子上記錄,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舉手提問:“劉總管,這外置鍋爐的壓力怎麼控製?萬一壓力太大,氣缸會不會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