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市場的初戰告捷,像一劑強心針,讓“槐花”上下士氣高昂。而就在陸信團隊載譽歸來不久,一個更令人振奮的消息,如同春雷般在集團內部炸響。
集團辦公室接到了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正式函件,邀請“槐花集團”參加即將在京市舉行的“波瀾壯闊四十年——改革開放成果展”。函件中明確提到,“槐花”從鄉村作坊到多元化科技集團的奮鬥曆程,以及其在解決就業、技術創新、帶動鄉村發展等方麵的實踐,被視為改革開放背景下民營企業成長的典型縮影,其“星火”係列中文處理機、“槐花生活”智能小家電以及槐花村藤編創新產品,被選定在國家館“民生科技與美好生活”展區進行展示!
消息傳來,整個集團沸騰了!這是國家級彆的認可,其分量遠超任何商業獎項!
“要去!必須去!而且要拿出最好的狀態!”陸信激動得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臉上洋溢著前所未有的光彩。這不僅是對“槐花”的肯定,更是對他們這一代人奮鬥曆程的褒獎。
參展籌備工作立刻提升到最高優先級。展品精心挑選:代表技術起點的“星火一號”原型機經過精心保養),搭載自研電機和雲平台的“炊雲·智享版”電飯煲,帶有藤編元素的電吹風和趙小滿那套獲得專利的“藤月”茶具,以及周明團隊利用回收材料製作的產品部件樣品。
“光擺著不行,得讓展覽活起來!”蘇寧提議,“張師傅可以去現場,演示電飯煲的智能烹飪;藤編那邊,最好也能有人現場展示手藝。”
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了槐花村。老支書接到電話,手抖得差點拿不住話筒,在合作社裡連著喊了三聲“黨中央知道咱們槐花村了!”,激動得老淚縱橫。他當即決定,親自帶隊,帶上合作社最好的、融合了現代設計感的藤編燈罩和果盤,還要帶上家夥事兒,去京市現場編織!
趙老憨不放心老支書一個人出遠門,非要跟著,拍著胸脯保證:“俺負責扛東西,照顧老支書!”趙小滿也想去,但工作室剛接了幾個新訂單,走不開,她精心準備了幾個半成品和工具,讓父親帶去展示。
出發那天,槐花村像過年一樣熱鬨。村民們簇擁著老支書和趙老憨送到村口,眼神裡充滿了自豪與期盼。老支書穿著一身壓箱底的中山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苟,趙老憨則扛著一個巨大的、裝著藤編樣品和工具的編織袋,咧著嘴傻笑。
到了京市,布展工作緊張而有序。國家館氣勢恢宏,各色展品琳琅滿目。“槐花”的展位不算最大,但位置很好,旁邊就是一些國之重器的模型和高精尖技術的展示。張師傅帶著技術人員,一遍遍調試電飯煲,確保演示萬無一失;老支書和趙老憨則小心翼翼地將藤編作品擺放到位,那細膩的編織和獨特的設計,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吸引了不少提前來踩點的工作人員駐足觀看。
展覽正式對外開放那天,人山人海。慈愛的老人按計劃巡視各展區。當隊伍行進到“民生科技與美好生活”展區時,在“槐花”展位前放緩了腳步。
陸信和蘇寧作為企業代表,心情緊張又激動地站在前排。隻見慈藹的老人目光掃過展台,先是停留在那台略顯陳舊卻意義非凡的“星火一號”上,微微頷首,隨即被現場演示的張師傅吸引。
張師傅深吸一口氣,按照預演,將準備好的米和水放入“炊雲·智享版”,選擇了剛剛為展會開發的“國宴黃金米”模式基於大量數據優化的極致口感程序),然後按下啟動鍵。電飯煲開始工作,液晶屏顯示著實時溫度和烹飪階段。
慈藹的老人饒有興致地看著,和氣地問道:“老師傅,這電飯煲有什麼特彆之處?”
張師傅雖然緊張,但一說到自己熟悉的東西,立刻來了精神,帶著濃重口音介紹道:“報告,這鍋‘聰明’!能識彆不同的米,自己調整火候和時間,燜出來的飯又香又糯,還不糊底!裡頭用的電機,是咱們自己研製的,比外國的不差!還能聯網,學人習慣……”他一邊說,一邊指著電飯煲和旁邊的雲平台數據顯示屏。
慈藹的老人認真聽著,不時點頭。隨後,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旁邊老支書和趙老憨的藤編作品上。老支書趕緊拿起一個造型優雅、線條流暢的藤編燈罩,雙手微微發顫地遞過去,聲音洪亮卻帶著哽咽:“領導,這是俺們槐花村,老手藝加上新想法做的!以前隻會編筐編簍,現在也能做燈罩、做茶具,還能跟電吹風配上!村裡人都靠著這手藝,過上了好日子!”
慈藹的老人接過燈罩,仔細端詳著那細密精巧的編織工藝,又看了看旁邊趙老憨正在演示的編織手法,臉上露出了溫和的笑容。他輕輕撫摸著藤編溫潤的質感,對隨行人員和陸信、蘇寧說道:
“很好嘛!這就是我們改革開放成果的生動體現!一個從鄉村車間裡成長起來的企業,靠著不服輸的勁頭和不斷的科技創新,走到了今天,不僅做出了惠及百姓的智能產品,還帶動了傳統手工藝的複興,解決了就業,富裕了鄉親。從解決漢字輸入的‘星火’,到方便日常生活的‘槐花’,你們走過的路,正是千千萬萬華國民營企業奮鬥的縮影!艱苦創業,敢為人先,很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清晰而有力的話語,如同暖流,瞬間湧遍陸信和蘇寧的全身,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和自豪感衝上心頭,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老支書更是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用力地點頭,趙老憨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咧著嘴,眼圈發紅。
慈藹的老人的讚譽,通過隨行媒體的鏡頭,迅速傳遍了全國。
展覽結束後,“槐花”展台成了整個國家館最熱門的區域之一。觀眾們排著長隊,想要親身體驗一下被慈藹的老人點讚的智能電飯煲煮出的米飯,爭相觀看槐花村的藤編技藝,購買那些帶著故事和溫度的藤編紀念品。張師傅和老支書、趙老憨成了大忙人,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講解,雖然辛苦,卻滿臉榮光。
載譽歸來,“槐花”集團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不僅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各級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更加具體落地,連銀行授信額度都主動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全體員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站在新的榮譽起點,陸信和蘇寧卻異常清醒。他們知道,這份榮光,源於過去的奮鬥,更意味著未來的責任。上麵的肯定,是鼓勵,更是鞭策。
“咱們得更努力才行,”深夜的辦公室裡,陸信對蘇寧說,語氣深沉,“不能辜負這份期望,得把‘槐花’做得更紮實,走得更遠。”
蘇寧點點頭,手輕輕放在隆起的腹部,感受著裡麵強有力的胎動,目光望向窗外璀璨的燈火,表情溫婉。
“是啊,”她輕聲回應,語氣堅定而溫柔,“為了不辜負這個時代,為了所有相信我們的人,也為了……他她。”
喜歡我在八零搞事業請大家收藏:()我在八零搞事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